選擇器是一個輸入字段, 用戶必須在其中選擇一個(或多個)選項,這與文本字段中用戶可以自由使用的輸入區不同。選擇器具有各種不同的形狀和形式。下拉菜單,復選框,切換按鈕,滑塊等都是不同類型的選擇器,但它們看起來彼此并不相似。這些類型的選擇器之間的主要功能差異是用戶可以選擇的選項數量:一個或多個。
單選選擇器按效果又可以分為:點擊選擇器、滑動選擇器、多聯動選擇器、開關選擇器、可搜索效果的選擇器、地圖選擇器。
特點:同一時間只能選擇一個選項,當你已經選擇完一項后,準備選取另一項,那么后選的一項會立刻使先選的一項被取消選擇。
點擊選擇器
點擊選擇器可分為兩種狀態,狀態一為立即觸發,當你點擊后會立即跳到下一步操作;狀態二為再次確認觸發,當選中某項時,不會立即觸發操作,而是需要再點擊別的觸發類組件(如保存按鈕)后,再執行操作。
特點:直接進入,并沒有再次確認的按鈕,可以讓你快速到達想要的目的。
建議:雖然目的能快速達到,不過也很可能會造成誤操作,所以在設定這類選擇器時要多考慮手指的觸碰區域以及每個選擇元素的距離,同時正因為是直接跳轉,所以應當加入一些操作提示。
舉例:汽車之家在用戶選擇二手車時就會出現此選擇器,當我在汽車之家想要選擇二手車時,它會彈出立即觸發式選擇器控件,我們在控件上可以看到有7個圓形選項,分別為:汽車之家誠信聯盟、準新車、奧迪、奔馳、寶馬、三廂轎車、分期購車,當我點擊“奧迪”選項時就會立即跳轉選擇后的頁面,為了讓用戶知道自己選擇后的狀態,在跳轉頁面時還會彈出非模態彈窗的文字提示“共找到1943輛車”。
特點:這是最為常見的選擇器類型,當所在選項選上,除了選擇另一個選項之外,便沒法取消選中狀態。(選且只能選擇一個選項)
建議:在設定此類選擇器時我們應該從產品的角度去考慮是否給用戶一個默認選項,甚至是否考慮給出一個重置按鈕。
舉例:我剛注冊小紅書時,在小紅書填寫信息頁面中,它的默認選項是“男”,我點擊“女”,則會自動取消掉“男”,它們兩者并不能同時存在,并且只有我點擊下一步按鈕時才會正式確認我選擇完成。
滑動選擇器
特點:滑動選擇器是將需要選中的內容滑動至中部,然后點擊確認按鈕確認選中后返回選中內容。大多數運用在選擇時間或地址上。
建議:滑動選擇器的展示區域有限,部分選項會被隱藏,最好是當用戶對所有選項都比較熟悉、有預期的時候,才使用它。為了保證手機屏幕觸控精度,以免發生誤觸,滾輪選擇器建議控制在5列以內。
舉例:在小紅書填寫年齡信息時,我們只需用手指在區域內滑動即可選擇想要的選項。
多聯動選擇器
特點:多聯動選擇器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中繼器制作而成,第一個中繼器選擇后,一般會對第二個中繼器進行篩選,不過因為顯示的區域有限,所以當你要切換時,還只能挨個切換,效率低下。
建議:可以通過數據以及功能來減少選擇時間,例如在選擇地區時,根據當前GPS定位地理位置,定位相關省級信息及名稱,減少滑動操作。
舉例:如下,當我選擇了內蒙古自治區,那么2級內容就應該篩選掉內蒙古以外的城市,比較適用于省份-城市或者品牌-產品這種類似的選擇,當然下面第一張多聯動選擇器也結合了滑動選擇器。
△ 選擇城市時,我們必須要先選擇省份,再選擇城市,最后才能選擇縣;
多聯動選擇器展示的方式非常多,不僅可以用滑動形式展示,還可以用點擊、平鋪列表等形式展示。
上圖則沒有先后順序,不過當你首先選擇顏色時,如果沒有相同尺碼的衣服,缺貨的尺碼則不會被選中,先選擇尺碼也是相同道理。
切換開關選擇器
特點:切換開關選擇器有且只有兩種選項,用來在開和關兩種狀態之間切換。開關屬于觸發類組件,撥動開關時,它所指揮的某個操作會立即生效,常見的使用就是授權。開關的默認狀態并不都是關閉的,還要從產品本身的設定上來決策。
建議:如果某開關的功能是用戶經常使用的狀態,那么可以在默認狀態下打開開關,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特殊的開關按鈕需要打開時,必須要提前告知用戶。
舉例:當我打開UC瀏覽器的設置時,它的輔助功能就使用了切換開關選擇器,切換的開關只需要點擊即可。
可搜索選擇器
特點:可搜索選擇器一般用于選擇項較多時,特別是對于電商購物類的APP搜索選擇器是必不可少的,搜索選擇器會根據用戶輸入的內容,對中繼器進行模糊的搜索,讓用戶快速找到并選擇內容。
建議:在搜索區域輸入文字時,可給予用戶更多的文字提示以及以及引導類信息。
舉例:小紅書在搜索時就會出現數字化的信息提示,這樣能夠很好的引導用戶進入到想要的搜索結果:筆記或者商品頁面。
地圖選擇器
特點:作為最特別的選擇器,它的功能是復雜的,它的操作方式也是多樣化的,地圖選擇器的操作可點擊、可拖拽、可放大縮小等等,它多用于生活類APP。
建議:可以在選擇器中加入更多趣味、互動、可感知的設計,如加入過節元素、車輛行駛路徑、熱門區域、甚至選取后手機的震動等。
舉例:打車類APP必用的地圖選擇器,滴滴出行的用戶可以實時看到車輛信息,可以采用點擊、拖拽、放大等操作來選取上車地點,選取后還有文字信息提示,讓用戶確認操作是否正確。
貝殼APP則用地圖選擇器來讓用戶選擇二手房,同時也采用了聯動式的效果,第一步是查看區域,可以明確看到區域的售房套數,點擊選擇區域后我們可以看到每個路段的房子套數,點擊路段后就可以看到每個樓盤的套數以及均價,直到點擊樓盤就會彈出詳細信息框。這樣有助于用戶在選擇二手房時從大數據分析二手房的情況,有更好的對比性與選擇性。
當單選選擇器不能滿足用戶需要時,這時我們就可以采用多選選擇器,一般常用的多選選擇器都是采用點擊的方式,當然也有滑動類型的多選選擇器。
點擊多選選擇器
特點:當用戶想要選擇多個類別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用點擊多選選擇器來展示提供給用戶選擇,通過屏幕點擊選中或取消選中該選項,它不會立即觸發操作,需要再點擊別的觸發類組件(如保存按鈕)后,再執行操作。
建議:從用戶的角度來講盡量不要強制用戶選擇數量或者默認全部數量;多選項時觸碰區域不能太小,以免造成誤操作。
舉例:小紅書在選擇感興趣的內容時就采用了點擊多選選擇器,不過在選擇興趣時它就強制用戶至少關注4個興趣,而對于單興趣或者少興趣的用戶來講,這無疑會造成用戶體驗的不佳,被逼再次從中選擇次要的興趣。
滑動多選選擇器
特別注明: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它可以選擇多個區域段的內容,所以我把它分為多選選擇器中。
特點:當系統給出的選項不在自己的選擇區間時,可以很好的自定義選擇區間,把定義權限交在用戶手里。同樣,它需要再點擊別的觸發類組件(如保存按鈕)后,再執行操作。
建議:在用戶滑動操作期間要有明確的操作提示,讓用戶時刻感知目前處于的狀態;滑動區域盡量不要超過100刻度,如果刻度距離太小,用戶在滑動時也很難精準的選擇范圍。
舉例:在汽車之家APP中,當我要選擇汽車價格范圍時就會出現此選擇器,我們可以用手指滑動來選取它的價格區間,相對于上半部分的單選價格拓展性更強,用戶可以自行選擇上半部分的單選選擇器,也可以選擇滑動多選選擇器,給予用戶更多的選擇。
標題易懂:
在選擇器中標題一定要簡單明了,很快的讓用戶知道他在為什么做選擇(如:當你關注某烹飪的APP后,它會讓你勾選喜歡的菜譜,你的標題就可以用“選擇菜譜”四個字,簡單明了)
文字標簽易懂:
一般使用短語而不是句子,也并不需要用標點符號來結尾。(如:當選擇想要的菜譜時,菜譜后的文字不需要加入標點符號)
選取狀態易懂:
用戶能夠明確感知什么是選中狀態,什么是未選中狀態,什么是禁用狀態。(如:選中狀態為高亮顯示,未選中為普通顯示,禁用狀態為灰度顯示)
反饋提示易懂:
當你在選擇中遇到選項限制或是否需要確認操作時,反饋提示一定要一目了然。(如:當你選擇某衣服時,S碼不能選擇,則會用灰度顯示的文字代替,甚至可以用中橫線劃過文字,明確告訴用戶不能選擇)
從邏輯順序:
邏輯排序能讓用戶很快很準的找到自己需要的選項,特別是對于選擇地址/時間/個數等常規的選項時,可以按照字母/遠近/大小來進行排序。例如下面在選擇地址時,就是按照A-Z字母排序,這樣可以大大節省用戶選擇的時間。
從產品利益角度排列順序:
當然為了產品自身的利益也可以自己優化排序方式,選項的順序可以說服用戶進行選擇,用戶可能因為第一個選項在列表中的位置而選擇了第一個選項;可以輔助用戶,也可以讓用戶向著產品所希望的方向傾斜。例如你在選擇菜譜時,產品為了讓用戶選擇更加優質的菜譜,就會把用戶評價高的菜譜放在前列;當然商家也會這么做,例如你要去買某款商品,商家會在選項中把熱門、優質的產品放在最上方,讓你優先選擇。
從用戶體驗排列順序:
從用戶角度來說哪些對用戶體驗好,那么就把它排在前面。例如汽車之家在進行車輛類別的排序中就把用戶量最多的轎車排在第一位,而把用戶量最少的輕客放在了最后一位;同樣它在汽車品牌選擇中,單獨列出了熱門品牌把它放在前列,讓用戶進行快速選擇。
視覺布局一致:
每個元素之間的對齊、元素與元素之間的間距、按鈕不同狀態的視覺體現。一般情況下移動端更傾向于左對齊,這樣有利于快速讀取選擇內容,可以提高用戶的瀏覽效率并減少錯誤。
圖片/插畫風格統一:
在圖文結合的選擇器中,我們一定要保證圖片(插畫)的優質以及風格的統一。
默認選項是選擇器的開始狀態。在不同的選擇器中有不同的默認方式。
默認未選中: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狀態,特別是對于選擇年齡、生日這些個人隱私信息,系統也沒有辦法進行默認選擇。
默認選中其中一個選項:
要想默認其中一項,必須考慮兩點因素,因素一:你想要潛意識的像用戶傳達信息,在單選選擇器中默認選擇一項后,就可以潛意識的向用戶傳遞信息必須要在這組單選項之中選擇一個。因素二就是產品的傾向,例如此產品的性別9成都是女性,那么建議默認選項為女性。
默認選中全部:
其實默認選中全部在用戶體驗上來講真的不是那么的友好,例如微博這個選擇器界面,剛進這個界面時已經全部勾選中,并且當你沒注意習慣性的點擊下面的按鈕時會生立即生效,沒有返回的余地。(吐槽:有些APP甚至沒有一鍵取消功能,要一個個的點擊取消…)這也是為了產品犧牲掉了部分用戶體驗吧!
單選選擇器的更多選擇:
如果用戶不想做出選擇,那么應該提供一個中立選項,為用戶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中立選項比勉強選擇要好。例如在選擇行業領域時,以上并沒有你所處的領域或你不確定你的領域,你就可以選擇“不限”或“其他”。
多選選擇器的更多選擇:
在多選選擇器中,如果不能把控到用戶的準確選項區間,那么可以考慮滑動多選選擇器,讓用戶有更多的選擇區間,不管是汽車之家還是懂車帝在選擇車輛價格上兩者都是采用的相同方式。
選擇控件在操作過程中必須更改其狀態/外觀,要明確讓用戶知道是否能選中,是否被選中??丶顟B一般分為三種:未選中、選中、禁用。
未選中
選擇器的開始狀態,向用戶表明,可對該選擇控件進行操作。
選中
用戶操作選取狀態,選擇控件處于被選中的狀態。
禁用
一般情況會為灰色顯示,用戶將無法與選項進行交互。
指的是用戶在操作中讓用戶得到相應的反饋,用戶根據這些反饋可以判斷當前狀態以及操作后狀態。在選擇器中,操作提示一般用輔助文案提示及非模態彈窗提示。
輔助文案提示(選擇前與選擇中):
輔助文案指的是在選擇控件主體之外另外放置一些文案信息來充當說明,例如下面是地區選擇,我在選擇不同層級的區域時,它的上方會出現輔助提示文案,讓你明確的知道你上一層級選擇的是什么。
同樣,當我在選擇價格區間時,滑動選擇器的左上方一樣有文字類的提示:
非模態彈窗提示(選擇后):
非模態彈窗一般出現在用戶操作完的跳轉頁面中,為了讓用戶感知所選的選項在頁面的狀態,如下,非模態彈窗告知用戶一共有7輛車符合標準。
當然除了非模態彈窗外,還有模態彈窗,但是用戶體驗極差,目前很少使用,所以就不列出來了。
擴大點擊區域:
在選取按鈕類的操作時,容易出現點擊不到或誤操作的現象,我們可以通過擴大點擊區的交互區域來提高易用性,例如下圖,雖然按鈕在左邊,但是可以把橫向區域都列為可點擊區域。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設計的角度來擴大視覺范圍,從而也提高了點擊范圍,這樣的處理不僅提升了視覺層面,還提升了交互體驗。(圖文結合方式)
注意交互間距:
在元素與元素之間一定要有合理的交互間距,不然很容易出現誤選的情況。
合理利用有效區域:
在選項較多的選擇器中,我們可以利用好選擇主體控件之外的區域,例如在選擇城市/品牌時,我們可以做A-Z index式字母交互區,幫助用戶快速找到想要的選項。
讓用戶選擇本來就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讓這件事變得有趣那么會極大的提升用戶體驗。
從文本層面:
例如當用戶填寫性別信息時,你給予用戶的文字信息并不是“男”/“女”,而是“帥氣的boy”與“酷酷的girl”,這樣會讓用戶覺得這是一件比較有趣的事情,而不是被動選擇。(注:這樣的取名一定要符合產品的特性)
從視覺層面:
加入可玩兒性的選項,例如汽車之家的頭像切換,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頭像。(頭像并不是強制選擇的,如果不進行操作則是默認選項)
從交互層面:
讓用戶去享受選擇。例如Soul的星球首頁就做的非常棒,在未選擇狀態他的人物會360度圍繞著轉動,當然你也可以快速拖拽,或者放大縮小,可玩兒性十足,并且在內部設定了最匹配/新人的高亮顯示,協助用戶去選擇。
不同的產品在使用選擇器時都各有不同,因為每個選擇器都有它的利弊,而真正要怎么去選擇還要根據產品本身來定。
那么我就拿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5個地址選擇器的類型來分析一下利弊:
多聯動選擇器(平鋪式)
貨車幫采用的是多聯動平鋪式選擇器,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一眼就看清楚所有地址,不過地址多時需要花時間去找,只是當你經常使用此功能時便會形成記憶,再此搜索的時候就能形成記憶點擊,效率很高,并且在操作外還有路徑提示,不僅可以幫助你記住層級選項,還可以實時返回路徑進行重新選擇。
手勢操作:點-點-點
多聯動選擇器(列表跳轉式)
閑魚采用的是多聯動列表跳轉式選擇器,這個選擇器最大的缺陷就是選擇三級之后用戶可能會忘了上一級的內容,那么就又要切換到上一級,閑魚采用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只有二級聯動,不存在遺忘現象,不過這樣列表式的選擇效率并沒有平鋪的效率高,人眼習慣掃視橫向內容,所以橫向的內容獲取往往要比縱向的多,在地址選擇器上我個人是不太建議采用多聯動列表跳轉式,因為并不也不直觀。
手勢操作:滑-點-點
多聯動選擇器(列表式)
轉轉采用的是多聯動列表式選擇器,它的優點是可以根據右側字母來找城市,數據偏大也能夠很快的查找。不過如果在層級的選項中出現錯誤,同樣就要切換到上一級,并且在操作中沒有輔助信息提示。
手勢操作:滑/點-滑/點
多聯動選擇器(下滑式)
安居客采用的是多聯動下滑式選擇器,這種形式的選擇器不會遮擋后面的主要內容信息,在選擇完地址之后能立即看到地址的篩選結果。優點是能快速選擇多級地址,并且層級分明,擴展性較強可以做成地址多選。缺點是不適合3個層級以上的地址選擇。
手勢操作:點-滑/點-點
地圖選擇器
美團外賣采用的是地圖選擇器,這個選擇器一般用在需要精準定位的生活類APP中,它的優點就是能夠快速精準定位,并且自動錄取定位信息,它的缺點也顯而易見,不能含帶層級并且對范圍也有約束。
文章來源:優設 作者:黑獅力
藍藍設計( 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在BAT、TMDJ等一線互聯網企業,決策平臺又稱決策支持平臺、管理會計平臺。但實質都是實現業財一體化后,提取業務、財務數據,自動生成各種管理報表、財務報表,智能預警風險、預報業務前景,通過Dashboard或駕駛艙的形式展現給管理層、決策層,本文作者暫以管理會計平臺展開討論。
管理會計,從定義來看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管理會計”通常是指財務會計概念,包含“成本管理”和“管理控制系統”兩部分。
而廣義的“管理會計”則是指運用一系列的分析手段,通過挖掘財務數據、業務報告等中潛在信息,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和產品競爭力進行分析,輔助經營者進行決策,指出業務、財務風險隱患,預測未來趨勢,賦能業務,以數據驅動企業發展。本次討論的后者,即廣義的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目標的實現,不是簡單的某一個系統或產品能承載的,需要設計一系列的產品矩陣,包括基礎的核算系統如ERP、成本結算系統、預算系統、報表系統,這個矩陣就是管理會計平臺(以下簡稱管會平臺)。
管會平臺的主體或用戶的不同使得所產出的管理報表(以下簡稱管報)指標也有所不同。用戶一般分為外部和內部2個大維度。
1)外部用戶
投資人偏向于分析企業的盈利能力和資本保值增值能力,如凈利潤率、資本保值增值率等指標;債權人則側重分析資產負債水平和償債能力,如資產負債率、利息保障倍數、權益乘數等指標。
2)內部用戶
應收會計崗則側重應收賬款的質量、收入的趨勢,如應收賬款周轉率、收入環比或同比、速動比率等指標;資產會計崗偏向于分析資產的利用率、所帶來的價值,如資產周轉率等指標;而企業管理層或決策層會關注企業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的一切方面。
管會平臺在設計時應考慮滿足這些不同用戶的需求,并通過權限、角色實現千人千面的效果,不同用戶展示不同指標集和報表。
管理會計不僅屬財務一個分支,更是財務在企業管理中應用的升華,財務的4個功能層次形象筑起管理會計的堅實基礎:
做好管理會計,核算是基礎,分析是關鍵,管控是抓手,賦能是核心。
分析不僅僅是傳統的報表分析,而是基于大數據、機器學習、AI等高科技手段,自動化、準確、智能的實現風險預警、趨勢預測,引領、驅動企業發展。
舉個栗子:每月關賬后財務都要做財務分析,收集各種業務、財務數據,結合相關指標,以發現業務中的問題。如做杜邦分析法,分析凈資產收益率。
繼而計算總資產凈利率,權益乘數,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通過實際與預測的橫向對比、基期與歷史的縱向對比,找出各種指標異動原因,實質是分析企業的贏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
但這些通用的指標需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歷史數據,并體系化形成產品,才能分析出癥結點所在,這也是管理會計平臺建設的意義與努力的方向。
如何搭建管理會計平臺(以下簡稱管會平臺)呢?互聯網管理會計平臺,其實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平臺,而是由眾多關聯子系統構成,通過多個子系統間協同合作完成管理會計目標的系統集。
從前端用戶的視角來看,獲取管理報表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查詢相關主體公司管理報表或分析結果即可,但從系統角度來說,管理會計的建設過程實際涉及了眾多財務子系統的協同、及復雜的系統邏輯。
一個典型的財務產品架構如下圖,涉及多個子系統。典型管理會計產品分為生產端與消費端,架構圖如下:
在簡要介紹各子系統功能前,可以先看以下簡化版的管會平臺產品架構圖,典型的管會平臺產品架構可以劃分為四層結構:支撐層、數據層、核心層、應用層:
用來支持管會平臺的基礎服務和基礎設施,包括容器云、安全服務、存儲服務、消息引擎、任務高度、短信服務、證書服務等。
匯集業務、財務數據,以大數據或數據湖的形式承載基礎數據,包括ETL、BI、大數據等。
管會平臺的核心模塊,分為清結算、財務中臺、ERP、預算、管報中心五大塊;
1)清結算
主要由計價、清分、結算、對賬組成,是業務活動在財務的2個反映之一,解決互聯網業態中的成本費用結算,與傳統企業的成本計量方法不同的是,一般是按個別計價法對不同時間段可以階段性、階梯性等復雜業態成本計量。
2)財務中臺
主要針對業務中非審批類的收入、資產折舊、攤銷,自動對賬、生成分錄,并傳遞至ERP,主要包括:入賬規則、數據校驗、分錄生成、主數據等。
3)預算模塊
預算功能,包含預算編制、執行等,結合BPM審批流,實現費用控制。
4)ERP
財務核心入賬平臺,包括總賬、應收、應付、資產、財報等。
5)管報中心
管會平臺核心輸出層,包括生產端和消費端2部分,生產端分為指標集、規則引擎、模板、預處理、智能診斷等模塊。消費端主要是管報產出結果的展示即駕駛艙、手工確認或修正。
管報中心是核心中的核心,后面第三章會詳細展開。
通過支撐層、數據層、核心層提供的服務組合起來,對最終用戶、運營管理人員提供的系統。在產品架構層面體現為前端展示層、業務域和過程域。前端展示層主要是結果展示的形式,如PC端的web頁面、移動端的APP或H5、小程序等。
業務域是上游的各業務系統,而過程域是管會平臺所依賴的流程工具、特征數據,如供應商、ORG、BPM等。
管報中心由生產端和消費端組成:
生產端流程圖如下:
【指標集】:配置各種指標,如“速動比率”、“產品成本費用率”等。一旦配置不得刪除,只可修改或禁用。上游是科目與計算規則,但校驗關系不在此模塊。
【模板】:指標、預警或診斷信息的集合,可導入或手工增加。在預處理和結果展示時,將會調用此模板。
【規則引擎】:由“科目規則”、“計算規則”、“指標規則”、“預警規則”四部分組成。
在每一層指標中,有實際值、預測值,二者之間的偏離度,就是預警條件;“好”、“差”就是簡單的信息模板,可把具體原因也納入進來。
主因判定實質是一個由上到下的遞歸過程,如此例中,A公司獲利能力(即資本報酬率)相對較差(3.08%<7.41%),這是第1層判斷。
再往第2層,經過分析可知這不是因為總資產凈利潤差(2.55%>2.37%),而是財務融資能力差(1.21<3.21)。如此類推,直至分析至底層科目級指標。
【預處理】分為“重分類”、“平衡試算”、“定時任務”、“結果存儲”四部分,是報表產出的運算過程。其中“平衡試算”屬前置數據校驗,檢查數據是否達到報表可用程度。“定時任務”與“結果存儲”屬技術性過程,“重分類”根據會計要求設置,具體由財務確定。
【智能診斷】是對具體的報表進行分析,由“診斷開始(數據準備)”、“規則判斷”、“預警判斷”、“結果確認”四部分。其中結果確認包含結果展示、消息分發、手工修正等?!耙巹t判斷”與“預警判斷”是對【規則引擎】中的“指標規則”、“預警規則”的具象應用,實際應用中可引入AI、TensorFlow(機器學習)等技術手段提升診斷的準確度。
在生產端準確、及時生產出數據后,消費端就不愁無米下鍋了。一般通過Dashboard或駕駛艙展示,這一塊通常需要BI或數倉部門的協助,效果圖如下:
綜合以上,管會平臺的每個子系統并非孤立的,通過產品架構相互關聯。產品架構與技術架構相輔相成,產品架構決定需求和設計,技術架構決定技術框架和性能。包括AI在智能診斷上的應用、數據域的實現等。
好的產品架構將這些不同用途的功能進行聚類整合,因此,【才聽途說】建議將管會平臺拆分成多個子系統,明確業務邊界,減少系統間的耦合,提供優質、的管理決策支持服務。
并根據前端業務場景的需求隨時進行調整變化以適應業務的發展,如規則引擎部分基本可由前端配置即可,減少后端開發與產品上線時間。
不同互聯網公司,業務體量甚至有成千上萬倍的差距,如京東集團內不同BU的體量及發展速度造就其系統復雜度也差異巨大,高度復雜的管會平臺甚至需要數百人的技術團隊來設計、開發、維護。
不過,對于體量較小的互聯網公司來說,幾人的團隊即可搭建一套系統并維護日常運營。
互聯網企業作為金融科技業界引領者,建議在系統開發前期(從0到1),以MVP形式,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盡快上線、降低開發成本,優先開發主要需求、及較重要的子系統,或并行實施幾個子系統,如ERP的實施、清結算的開發、管報中心的開發可以并行。再做次優級子系統,逐步迭代。
隨著訂單量的提升及業務復雜度的增加,不同BU甚至不同BGBU的接入,管會平臺復雜度將指數及上升,系統處理起來會越來越吃力,若無良好的規劃,各子系統耦合度越來越高,雜糅在一起,系統靈活性越來越差,無法跟上業務的發展。
因此,管會平臺的中長期發展(從1到100、到∞),極其考驗我們的業務梳理能力,及對業務進行拆分、產品架構的能力。
特別是目前行業內還沒有體系化的管會平臺建設經驗可參考時,更考驗我們的綜合能力,包括財務專業知識、業務理解力、產品規劃能力。
但萬事不要怕,只要抓住產品設計精髓,即設計的產品應滿足邏輯完整、業務功能明確、可擴展(發展方向明確但業務邊界清晰)、靈活(非耦合)等特點,一切將會迎刃而解。
過去一年 COVID-19 肆虐全球,封鎖與隔離使我們與數字世界的互動方式發生了巨變,這使得我們在數字世界的時間變得更長了,我們思考與互動的方式也產生了變化,新冠病毒的爆發也為 2021 年的設計趨勢帶來了新的思考。
本文主要整理了 2021 年的設計趨勢與思考,主要為 ToB 方向。隨著產業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和數字化的進程,設計工具以及生產方式也在不斷進化發展。在 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技術浪潮下,對設計團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SaaS 趨勢:一線工作者將成為決策的中心,“職業前線”是常態。
工作一直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從未像在疫情期間那樣重要。在疫情期間,數月的封鎖給人們的情感健康帶來了損失。當然這有助于遠程感知的技術和工具的發展和進步,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于一線員工來說尤其如此,不幸的是,一線員工通常與公司的聯系最少,但最容易感染該病毒。諸如教師,醫生,零售人員和制造工人之類的基本工人通常無法獲得與同事相同的公司范圍內的技術。許多人甚至沒有公司電子郵件,甚至沒有辦公桌。
△ @Farhan Fauzan
但是,公司開始意識到這些一線職工(他們通常是客戶的第一個接觸點)可以為組織帶回寶貴而獨特的見解。企業現在正試圖通過集中工具來完成這些任務,例如輪班制或與他們的手機即時共享重要的健康和安全信息,從而使這些員工的工作更輕松。
△ @Barly Vallendito
普華永道美國副主席、風險投資與創新全球領導者 Vicki Huff 指出,數字化解決方案在這里發揮著重要作用?!睘榱嗽?2021 年茁壯成長,企業需要將員工置于工作空間理念的中心。通過對員工體驗的磨練,雇主可以提高生產力,增加參與度,并創造出更多連接和的勞動力。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將是與公司現有的技術堆棧相整合,并為員工個人提供個性化服務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2. 數字健康與員工健康趨勢
我們對 COVID-19 的了解還不夠,但這將會是可穿戴設備,遠程醫療和人工智能等新數字健康發展機會。到 2021 年,我們可以預料這些技術將繼續發展。
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出色的自監控應用程序應用于可穿戴設備,可提供有關步數,睡眠,心率或血壓的即時可視化數據。這些復雜的功能使用戶能夠掌控自己的健康,并告知他們如何改變生活方式。
醫療保健人工智能軟件,硬件和服務市場,預計到 2025 年全球將超過$ 340 億@Businesswire
△ Pillo Home Healthcare Robot @415Agency
Oracle-Workplace Intelligence 最近對 12,000 名員工(包括 3,100 名 C 級高管)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企業領導者與任何人一樣容易受到職業壓力的影響。71%的高管表示 2020 年是他們有史以來最緊張的工作年,而 53%的高管表示在工作中遇到精神健康問題。
△ @ILLO
專注于改善員工的福祉不僅是正確的事情,而且公司也意識到這可以提高業務績效。這就是為什么他們正在尋找技術和其他工具來提高工作滿意度,工人健康,可持續性,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靈活的工作安排。
或許人工智能之類的技術能對于這一追求提供重要幫助。Oracle-Workplace Intelligence 研究發現,75%的員工認為 AI 可以幫助提供對其工作至關重要的信息,自動化任務并減輕壓力。報告還顯示,68%的員工寧愿使用機器人而不是經理來討論工作場所的壓力。
△ @Shahin Srowar
3. 人工智能工程化(AI Engineering)
多年來,人們一直擔心自動化技術在企業中的迅速普及會導致工作崗位減少?,F實要樂觀得多:自動化不是要替換工作,而是要增強工作。
公司知道,員工在重復性的工作上花費了太多時間。因此,越來越多地使用機器人來執行這些任務,例如歸檔工單,發送和簽名文檔以及與同事交換每小時的班次等。由于自動化,企業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改善工作文化和確保員工對工作滿意的工作上。
人工智能工程化立足于三大核心支柱:數據運維、模型運維和開發運維。強大的人工智能工程化策略將促進人工智能模型的性能、可擴展性、可解釋性和可靠性,完全實現人工智能投資的價值。
△ @Craftwork Studio
4. 企業數字孿生
數字孿生是真實世界環境、產品或資產的虛擬表示,用于多種目的。制造商使用數字雙胞胎來管理機器和工廠的性能和效率,而城市規劃者則使用它們來模擬新開發項目的潛在影響。2021 年數字孿生將會在物聯網(IoT)平臺中有更廣泛的應用。
△ @azure.microsoft.com
5. 全面體驗(Total Experience)
Gartner 將多重體驗定義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科技趨勢。而在今年,這一趨勢又進一步發展成為全面體驗(TX),將多重體驗與客戶、員工和用戶體驗相聯系。Gartner 預計在未來三年中,提供 TX 的企業機構在關鍵滿意度指標方面的表現將超越競爭對手?!庇捎谝咔椋苿?、虛擬和分布式互動日益盛行,因此企業機構需要有 TX 策略。TX 將改善體驗的各個組成部分,實現業務成果的轉型。這些相互交織的體驗是企業運用創新革命性體驗實現差異化,從而從疫情中恢復的關鍵驅動力。
△ @Hamza Abdelhak
6. 行為互聯網(Internet of Behaviors)
行為互聯網(IoB)不斷涌現,許多技術都在捕獲并使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數字塵埃”。IoB 匯集了面部識別、位置跟蹤和大數據等當前直接關注個人的技術,并將結果數據與現金購買或設備使用等相關的行為事件相關聯。
企業機構使用該數據來影響人的行為。例如為了在疫情期間監控對健康規定的遵守情況,企業機構可以通過使用 IoB 計算機視覺來查看員工是否戴著口罩或通過熱成像來識別發熱者。
Gartner 預測,到 2025 年末,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將至少參加一項商業或政府的 IoB 計劃。雖然 IoB 在技術上可成為可能,但社會各界將對各種影響行為的方法展開廣泛的倫理和社會學討論。
△ BayouFord Driver App@hamam zai
7. 網絡安全網格(Cybersecurity Mesh)
網絡安全網格使任何人都可以安全地訪問任何數字資產,無論資產或人員位于何處。它通過云交付模型解除策略執行與策略決策之間的關聯,并使身份驗證成為新的安全邊界。到 2025 年,網絡安全網格將支持超過一半的數字訪問控制請求。
Gartner 研究副總裁 Brian Burke 先生認為:“新冠疫情加快了耗時數十年的數字化企業變革過程。我們已經越過了一個轉折點,大多數企業機構的網絡資產現在都已超出傳統的物理和邏輯安全邊界。隨著隨處運營的不斷發展,網絡安全網狀組網將成為從非受控設備安全訪問和使用云端應用與分布式數據的最實用方法?!?
△ Digital security@Stephane Vasadze
虛擬現實(VR)再次興起
VR 一直以來是“未來派”技術的代表之一,在相當一段時間卻很難成為主流,當然這與 Facebook 的 Oculus Rift、HTC Vive 和 PS VR 之類頭戴相關設備高昂的價格標簽也有一定的關系。
不過由于最近 VR 游戲的發行成功,包括“半條命”(Half-Life Alyx),VR 熱度再次上升。新興廠商為動態和創造性的混合現實構建新的解決方案;此外,醫療健康,在線展覽和娛樂藝術的需求也在增加。
虛擬現實游戲行業內的全球收入預計從$ 4 億在 2017 年到 2024 年增長到$ 24 億。@Statista
△ 微軟 HoloLens 展示了“計算的新現實”。@microsoft.com
那么除了游戲行業該如何進軍 VR 市場?在疫情期間,GDC 在 2020 年使用 VR 中主持了他們的演講,使遠程參會者能夠 360 度觀看展臺,通過網絡研討會和聊天室進行互動。在 2021 年,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企業會利用這項技術來觸及全球更多的用戶。
△ @Mikhail Gorbunov
同時我們還可以預見在數字醫療中使用大量 VR 可以改善對慢性疼痛,焦慮癥和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治療。我們甚至可能會看到劇院和博物館采用了這項技術,以保持對公眾的虛擬開放。
設計增強現實(AR)
AR 同樣是是“未來派”技術的代表之一,已經獲得越來越多普及。你可以在花園里偶遇一頭真人大小的長頸鹿,也可以想象宜家家具設計是否符合家里的風格,不少廠商已經透露不少新穎的 AR 應用場景。
通過對于 AR 產品的全球市場可能驟增至 85%,在未來四年將有$ 1650 億市場@Statista
根據《行業周刊》的報道,蘋果等公司已經在重建和重組日常用戶更容易使用的產品。這家科技巨頭正在研發多種 AR 產品,包括可以無線連接至 iPhone 并向佩戴者發出光束的內容(如電影,地圖等)的數字眼鏡,這聽起來似乎有點酷?
2020 年 9 月,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宣布 Facebook 將于明年啟動“邁向增強現實眼鏡之路的下一步”。
△ @sparkar.facebook.com
語音用戶界面(VUI)
在疫情期間,當我們思考如何在不接觸的情況下與設備進行交互時,語音和手勢交互似乎成為了另一種 UI&UX 的趨勢。
其實早在疫情爆發之前,這種趨勢就已經很明顯,語音交互是未來幾年主要的 UI&UX 趨勢之一,在設計中可添加語音用戶界面的場景越來越多。例如,您可以使用語音聊天機器人使訪客使用語音命令進行通信。虛擬助手也是如此。在未來幾年中,許多公司將創建完整的語音用戶界面。
學習語音交互設計 → https://www.uisdc.com/zt/vui
△ @ Denislav Jeliazkov
語音交互基于 AI 人工智能,我們希望最終能通過語音助手來解決復雜的問題并且易于使用。下一代 AI 助手將具備:高級個性化,個性化主要的目標是使用戶感知內容是專屬的?;谡Z音的助手將通過分析語音和面部表情來了解確認交互者的身份。非接觸式交互,語音優先界面幫助設計師減少用戶達到期望結果所必須采取的步驟。
手勢控制
手勢控制是一種隨著觸控屏出現而引入的各種手勢控制機制的一種新技術拓展?,F在懸空手勢已經實現在設備上正常工作。例如,最近歐洲豪華車品牌 DS Automobiles 通過空中觸覺反饋和手勢展示了其新的非接觸式控件,聲稱該系統提供的精度比觸摸屏高三倍。
△ Haptics and Gesture Control in Automotive @ Ultraleap
1. 3D 設計
3D 同樣是 2021 年的設計趨勢,3D 設計目前更容易應用在企業的品牌或產品應用中。
審美是一種循環,在長達 12 年的扁平化設計之后,Mac 新操作系統 Apple Big Sur 也讓 3D 在 UI 設計中得到更頻繁的使用
△ @Eric Hoffman
實際上早在 2017 年的 Build 大會上微軟宣布采用全新的 Microsoft Fluent Design System 就包含 3D 設計的五大核心元素:Light(光感)、Depth(深度)、Motion(動畫)、Material(材質)和 Scale(縮放)。其中就包含微軟最早在 Win7 時代就應用了亞克力(毛玻璃)效果,而蘋果則將這一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從 z 軸維度出發的設計,用它來制造出覆蓋內容之上的感覺,令界面元素更有層級,更有趣?;蛟S是因為微軟并沒有很好的將 Fluent 應用在實際產品中,一直處于概念優于實際。
3D 設計的流行離不開行業的布道者們的引領,2021 年 3D 設計將進入一個新的開始。
△ @Ryan.Jyu
2021 年,設計師(藝術家)們將徹底打開對 3D 的探索之門,這種趨勢將會大量呈現設計師們在各種材質、光效、物理模擬等深入研究的效果。
△ @mav.farm
基于 Web GL 的 three.js 正流行;通過 Web 可以隨時隨地訪問 3D 的故事場景,相比過去,現在的前端框架和庫能夠顯著提升頁面加載時效,使得能夠支持更大更為精細的 3D 場景。
△ @adidaschile20.com
在 2021 年,3D 只會變得越來越流行,尤其是看到日益普及的 VR 和 AR 技術。很酷的抽象感,不尋常的角度,您可以在 3D 中完成所有操作而無需使用真實實體對象,例如,當您需要展示昂貴的汽車或不尋常的房子時,這通常可以節省更多成本。3D 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并使網站更具吸引力,使用戶在頁面上停留的時間更長,轉化率也提升了。
△ @experience.soletanche-bachy.com
當然技術雖不斷發展,但 3D 的主要缺陷任然存在。3D 對象結構越復雜,在用戶設備上執行的負載也就越大。需要確保網站已經優化完全,以保證可以顯示完整的動態效果。否則用戶遇到加載過慢或失敗的情況下會適得其反,用戶會產生嚴重流失。
△ @Gleb Kuznetsov
2. 動態化設計
我們相信所有年齡階段的用戶都喜歡觀看引人入勝的動畫故事或者可交互動畫動作。嘗試使用簡約的界面與大膽有趣的元素結合在一起,既可吸引用戶,也能保證信息清晰明了。
2021 年,動畫設計案例將越來越多。無論是界面 UI 動畫,還是大型營銷動畫(包含 3D),技術的發展將帶來全新的體驗。
△ @richardmattka.com
3. SVG(可伸縮矢量圖像)的廣泛應用
過去在企業應用設計中,由于瀏覽器兼容問題導致沒有辦法完全覆蓋 SVG,現在除了可以應用全局 SVG Icon 以外還可以通過 SVG 來繪制矢量插圖,插圖使用 XML 定義基本屬性,例如路徑、形狀、字體和顏色以及更高級的功能。
△ @Huseyin
當提高顯示分辨率時,PNG、GIF 和 JPEG 會丟失質量。而 SVG 可以任意放大或縮小矢量格式而不會降低質量。相比位圖,SVG 具有更輕量的體積,更快的訪問速度。
4. UI&UX 輕量化設計
UI&UX 持續精簡優化已然是趨勢,更少的字段顯示與更少的字段填寫。即使用戶達到所需結果所必須采取的步驟也是如此。
注冊與登錄步驟就是案例,2021,請勿強迫用戶記住密碼。例如,在在線商城中,用戶的個人標識符可以是他們的電話號碼或生物特征數據。
△ @developer.apple.com
蘋果公司推出了“超級按鈕”,它替代了隨機數據進行網絡注冊。在許多應用程序中,您現在只需一個按鈕即可注冊,而無需社交網絡的參與。
△ @Heavyweight
冗余的 UI 資產會給設計系統的維護和迭代帶來沉重的負擔,保留核心組件并提升組件利用率,去繁化簡似乎是未來的趨勢。
△ @bn digital
隨著 iOS 和 Android 陸續支持了深色模式,深色模式也成為大眾應用設計的標配。企業級應用的深色模式也將成為 2021 的趨勢之一。
疫情帶來的封鎖與隔離給我們的工作方式帶來極大的挑戰,遠程辦公與在線協作將會成為常態化,如何有效的讓設計師們在線協作一直是一個巨大難題。
Figma
Figma 是一款免費的在線 UI 設計工具,可用于創建、協作、原型設計與設計對接。通過實時在線的設計協作能夠打破設計師之間的視圖壁壘,能夠實時進行設計共享、修改以及反饋。你無需擔心是否保存,你的設計稿永遠保持版本。全平臺兼容,只需打開瀏覽器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設計。除此之外 Figma 與 Sketch 一樣通過輕量化主體+開放的 API 接口和插件生態系統,豐富的第三方插件市場能夠為設計生產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截至 2020 年 4 月,Figma 的估值超過 20 億美元。@福布斯
△ Figma@Remilla Ty
團隊線上協作的設計思維導圖工具,核心功能是支持團隊在線協作白板服務,無論是思維導圖、各式圖表、概念圖、還是資訊分析用的魚骨圖、價值鏈分析、PEST 分析,Miro 提供了豐富的免費模板。不僅如此 Miro 還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內容格式,包括視頻、圖片、文檔、標簽等。
△ @miro.com
在線演示文稿工具,支持多人實時在線或離線以及跨設備構建。這是一種針對現代團隊需求而構建的演示軟件。Pitch 可幫助團隊更好地協作,、精美地制作演示文稿。
△ @pitch.com
在線工具已然成為一種趨勢,從格式轉換、圖片處理到 3D 建模我們逐漸可以通過一個瀏覽器來使用這些輕量化工具來解決我們實際的設計問題,Figma 已經滿足 UI 設計師的生產力工具所有需求,未來或許有更多基于 Web 的生產力工具出現。
Spline 是一款 3D 設計工具,你可以無需下載客戶端在瀏覽器中創建 3D 項目。Spline 最大的特點是輕量,其操作界面跟 Sketch、Figma 結構一致,能夠以 2D 的方式進行 3D 設計;無需 3D 設計基礎。Spline 具備基礎的 3D 模型編輯功能,同時提供豐富的在線 3D 模型庫使用,模型支持添加事件,通過設置不同模型狀態進行交互切換。文件可以導出靜態圖片也可以免費導出離線網頁。
△ @spline.design
Vectary 一款在線 3D 建模設計工具,提供免費場景、模型和材質庫,無需從頭開始或花費很長時間建造模型,提升 3D 設計效率。素材庫包含上千個免費的可自定義 3D 模型,以及數百種高質量紋理化的材質可供使用。VECTARY 現已在 Iphone 和 Android 中全面開通支持 AR 界面,通過在您的網站上使用 Vectary 3D / AR Viewer,每種類型的訪客都可以獲得交互式 3D 或 AR 體驗。
△ @vectary.com
用未來設計工具將不僅僅聚焦設計產出本身,而是不斷向設計的上下游延伸,打通工作的流程中的各個節點,連接和傳遞每個節點產出物、打通信息流,從設計研究→設計創作→代碼實現→項目&資產管理,做到全流程全角色全場景覆蓋,形成一個更低成本、更便捷的團隊協作模式。
△ @invisionapp.com/studio
用戶界面設計工具的趨勢之一:借助現代工具和技術簡化設計師的工作流程。例如,Adobe 在 10 月宣布了他們對 Photoshop 22.0 版的更新,其中包括 Nvidia 的許多令人敬畏的 AI 驅動的功能,這是一組圖像編輯工具,Adobe 稱其為“神經過濾器”。Sketch App 最近更新了顏色變量和組件視圖功能,方便更有效的管理顏色一致性。Figma 也迅速更新了為分布式團隊添加新功能,包括模板和虛擬會議功能,這些新功能使遠程協作更加輕松。Pixelmator 的圖形編輯器的最近更新具有增強的機器學習功能和 GPU 驅動的圖像編輯功能。
生成設計(Generative design)是另一個潛在的 UX / UI 趨勢。這是可以分析大量相似數據,找到其定義特征和特征,然后根據所提供的數據創建新特征的數據。
△ @helpx.adobe.com
代碼結構化思維應用設計工具將是 2021 年的趨勢之一,助力設計師構建結構化組件。Figma 更新的組件變體功能將設計系統的組織形式結構化,統一管理組件的多種類型、尺寸、以及不同狀態;優化設計層級,從而簡化了資產面板并更緊密地將組件映射到代碼。
△ @Mohamad Rasouli
設計開發態能夠極大提升設計與開發的對接效率,也能減少設計師與開發者直接的隔閡。
例如:你可以創建響應設計內容的動態框架。過去搭建或修改一個組件需要不斷的調整設計尺寸及間距,現在通過自動布局設定參數即可自動適應。Figma 中的自動布局(Auto Layout)功能其實是引入了接近 CSS Box 模型和 Flexbox 在 Web 上的工作方式。
△ @AsiaInfo Design
New Invision DSM 在 Web 端更新了開發組件管理方式,通過將“組件代碼”與“設計稿件”綁定,將設計系統進行統一管理;Zeplin 同樣也更新了設計組件(UI components)綁定代碼(React components)的功能,讓開發同學查看設計稿切圖標注時,可直接訪問已經代碼化的組件詳情,提升前端開發效率。
△ @Wojciech Zieliński
我們常見的 D2C 主要出現在設計交付前端工具中,如 Sketch Mesure、Zeplin,主要功能是導出靜態頁面代碼(HTML+CSS)其問題是:代碼機構不合理,可維護性差。目前業內討論較多的是圖片生成代碼的能力:通過 AI 人工智能將草稿/視覺稿一鍵生成可維護的前端代碼,提高前端開發效率。
微軟的 Micosoft AI 的 Sketch2Code 即通過 AI 訓練的 Custom Vision Model 可以針對 HTML 手繪模式執行對象識別,用于將有意義的設計元素檢測到圖像中,每個檢測到的元素通過文本識別服務提取手寫內容,被檢測對象的信息及其在圖像中的位置被同步到底層算法結構中,最后對應包含檢測到的設計元素的布局生成有效的 HTML。
除了基本的靜態設計能力外,動態交互、動畫展示等等在新一代的設計產品里面都可以結構化描述的,未來的 D2C 可以運用這部分數據來生成交互邏輯、動畫代碼等。
△ @No-Code web builder@Mohan
設計趨勢是周期性的,UI&UX 設計的新趨勢每年都在變化,這是一種審美循環。趨勢是必然的,趨勢背后是技術發展的浪潮。可見的是設計創造的可視語言,這是一種手段,而我們更應該關注背后所傳達價值。
文章來源:優設 作者:AsiaInfo Design
藍藍設計( 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最近好多朋友加我微信,向我“咨詢”一二(咨詢真是不敢當,充其量就是一起探討),基本上集中在 B 端的產品設計上,略加整理,大概如下幾個問題出現的頻率比較高:
前兩個問題百度一下就可以知道,我就不多說了,重點說說最后一個:B 端如今還有什么機會留給設計師們發揮的空間么?
當我在思考這個問題而不得結果的時候,偶然間發現今日頭條上線了“我和我的家鄉”,可以免費觀看,我就利用坐馬桶的時間斷斷續續看完了。說來也挺有意思,感覺恰巧因為這部電影找到了答案:主旋律電影想要被大眾接受順勢而為是必然;
從當年火爆到的“建國大業”到去年的“我和我的家鄉”都是典型的主旋律電影娛樂化;這個事情讓我明白,歌頌祖國未必要手撕鬼子,葛優大爺和沈騰叔叔的段子也可以讓我明事理… 所以說不要一味的固守,破局或者順勢有可能是未來的路。我用這個思路套了下剛剛的問題,嗯~也許B端C化是未來 toB 產品的新方向;
從設計風格上來講 B 端產品走 C 端老路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從我的角度來看原因主要是(都是在下的猜測),身份模糊(公民和員工之間來回切換)但承載設備不變(都是手機或電腦)的情況下打開的 app 也順勢越來越趨同,依據場景變來變去的訴求大幅降低;再聚焦回來,C端產品從最開始的提倡“花里胡哨”到如今的“高級感”演變過程走了很長,接下來B端也跟隨著從“克制/簡約”進化到了“高級感”,具體體現在 2 個點上:信息層次和色彩體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察覺,在過往使用toB的經驗里,會有特別累的感覺?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不管是UI還是交互做設計的本質同樣是對信息的重新編排和處理;通過設計用的舒服才是王道;
C化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對信息的處理,以往toB產品的信息密度高和模塊化封裝度低的特質,隨著新方向的到來也勢必會退出歷史的舞臺;(PS.這些短語都是知識點哈,趕緊記下來,省的匯報的時候只知道說大白話,不知道怎么用理論支持)。
另外隨著MacOS和windows的設計語言升級(一定意義上操作系統也是B端工具),越來越多的產品跟隨著走上了“材質區分層級”的路線,這也不失是一種好的做法,阿里云就是個典型:
如果你是我的老讀者,應該還記得我之前寫過的一篇跟顏色相關的文章,里面有相對還算全面的定義色彩體系的理論和實操,感興趣的話可以翻看一下,另外給大家準備了色彩樣板,有需要的鐵子可以可以試試(文末有領取方式)。
這里再啰嗦一句,作為B端來說,萬綠叢中一點紅是形成“高級感”的最好辦法,其他的就先不展開。之前坊間傳言B端不需要視覺設計?我是真真的不認同啊,不好看也是爛體驗的一種,畢竟顏值即正義,好看并不可恥,中看不中用才是忌諱,別給B端產品瞎定義,做一個既好看又好用的產品ta不香么...
從我的認知上講,用戶體驗不再區分B/C兩端很多年了,但截止到目前為止B端產品的體驗遠不如C端產品做得;其中的原因無非這 2 點:
專業性上好理解,就是用戶基本會被冠以「專業」之名,所以會出現很多「我以為你懂的」的設計理念;對于信息量的龐大與否,坦誠的講,造成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交互上對信息的處理處理不到位,反反復復進行單一流程的多次復用,導致看起來很龐大的假象,就這個問題我們展開來說說:
B端產品永遠的主旋律都是“效率”,簡化復雜流程,專注當前任務,是體驗的“標準方法”;對于效率的追求我從不否認,但對方法的執行我還是持懷疑態度,打個比方QQ作為C端巨無霸級的產品一早就出現拖拽 tab 上的紅點消除所有信息:
如上圖所示,這個交互設計解決了把單線程的操作整合成了單個行為控制多線程操作,減少了很多勞動力的重復浪費;這么說有點繞不好理解,用圖來表示估計會好理解一些:
類似的產品還有12306的搶票,思路也大致相同,假如你是過年回家需要購票,當你盤算出車次和時間之后,是不得逐條線路搶票?搶票是幫助你規劃線路,你只需要設置終點,ta自動分流到,匹配到合適的車次,這就是單操作變多線程的處理辦法;
距離QQ的那個交互6年過去了,依舊沒有B端產品可以借鑒這個思路(企業im的一鍵已讀不能算哈,這個借鑒不高級),其實很多工作場景下對多線程自動化的工作需求比比皆是,比如很多企業內部上傳文件的時候,上傳一個等一會,且不說有多么低效,更重要的是工作的節奏遭到了破壞...
概括起來說,在某些場景下(可能是大部分)并不需要專注過程,關注結果的意義也許更大;
雖說打工人天下無敵,但也扛不住面面俱到,設置好工作起點和終點,分配好精力也是B端產品設計義不容辭的責任,其他無關緊要的過程,只要不出大的差錯,就隨ta去吧~
不管是 B 還是 C 在新手引導的主流方法,基本上是上來一股腦的/傾其所有的給我展示所有功能,每次都是無奈的狂點下一步下一步;但當用了一段時間,發現功能沒認全的時候...我再也找不回來新手引導了,哈,沒法復現了,這尼瑪應該是最糟糕的體驗了吧!基于此我建議新手引導要與內容場景相結合,通過場景牽引的方式達到學習操作的目的;舉個用戶評分的例子:
總之減少用戶試錯,也必定可以極大優化用戶體驗。
特殊情況影響讓今年是企業產品高速發展的一年,各種各樣的企業賽道號角都已經吹響,拼功能的年代已經過去,體驗有可能是決定購買決策的關鍵點;所以在不改變功能和底層技術的情況下找到體驗突破口是對業務最大的貢獻;另外希望別過度迷戀所謂的行業標準方法,試著打破壁壘,站在“產品體驗架構師”的角度上才能一覽眾山小,加油~
文章來源:UI中國 作者:負能量補給站
藍藍設計( 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前言
設計的思考不僅要注重表象層面,也需要圍繞信息傳達這一設計的本質功能,以充滿自省的精神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設計意識,即做到“好看、好用”。在設計過程中,要站在公司的利益上,懂用戶所想,在每一個關鍵點都要帶給用戶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些往往都是通過細節體現出來的。
2021 | 第01篇分享目錄(001~015)
001.「夸克瀏覽器」首個頁面-我的地盤我做主
002.「百度」為什么把返回按鈕放在了左下角?
003.「優酷」彈幕中毫不違和感的廣告推送
004.「QQ」發送圖片-便捷的交互路徑
005.「美團」減少一步操作、提升一級體驗
006.「京東」搜索框-觸發用戶轉化動機的占位符
007.「騰訊視頻」付費片-試看6分鐘的激進小心思
008.「高德地圖」模擬現實事物運行規律的微交互
009.「網易云音樂」定制您的專屬首頁
010.「夸克瀏覽器」關鍵詞-提前預知用戶的需求
011.「快手」剛剛看多-貼心的用戶提醒
012.「騰訊視頻」VIP欄目-免費營銷策略轉化用戶
013.「支付寶」城市天氣-不僅僅是天氣預報
014.「躺平」趣味化的下拉刷新樣式
015.「滴滴打車」添加途經點-解決位置不統一的情況
001.「夸克瀏覽器」首個頁面-我的地盤我做主
產品體驗:
進入夸克瀏覽器的首個頁面,除此必要的元素之外,看到的是一片純凈之美。長按搜索框下方的空白區域,點擊“+”號,可根據用戶自己的喜好從彈窗中將想要的站點入口添加到搜索頁,便于快捷訪問。
設計思考:
UC瀏覽器可能不是每個移動端用戶都知道,但絕對是一方霸主,夸克與UC本是一家。昨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說“自從用了夸克之后就把別的瀏覽器全部刪掉了,沒有天氣掛件、沒有新聞推送、沒有購物頻道、沒有游戲插件、沒有精準廣告、就是最原始的上網工具,仿佛在這看到了當年的塞班時代一心一意做用戶體驗的影子”。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應用可以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UC瀏覽器也是如此,夸克可以將那些視UC為糞土的用戶給攬過來,表面上看似搶奪用戶,實則是風險對沖,當一個出了問題不是還有另一個么?用戶不管是在夸克還是UC,其實都在自家,一個獨善其身,一個兼濟天下。
用過手機瀏覽器的人都知道,在資訊爆炸的今天,夸克的畫面干凈得令人難以置信。在干凈的同時,并非是缺少這些站點模塊,而是放在了暗處,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將站點咨詢模塊調用出來,自定義空白區域,寓意用戶“自己的地盤自己做主”。眾所周知,大多數瀏覽器都有站點推薦的功能,不過該功能都是給相應網站打廣告的,內容沉雜,尤其是一些強制性的內容讓用戶產生了逆反心理,而夸克精選中的網站,則是一些價值很高的優秀站點,并非廣告業務,這點可以從致用戶的一封信和網站類型得出。這也是夸克被譽為最純凈瀏覽器的原因之一,不管是APP內容還是用戶體驗、易用性方面都能提升用戶的忠誠度,深得廣大用戶喜愛。
002.「百度」為什么把返回按按鈕放在了左下角?
產品體驗:
進入百度APP,頁面中80%以上的返回操作入口都放置在左下角,單手操作手機的用戶觸手可及。
設計思考:
Android智能設備的返回入口其實一直都在屏幕下方,只不過是根據品牌的不同,左右位置不同而已。根據后來大屏手機的普及,為了節約空間資源,使屏幕最大化的被使用,把原先硬件上的部分操作入口給隱藏了,但一直都存在。設計師都知道,iOS與Android的設計規范存在著差異化,比如返回入口就一直在左上角,雖然也有右滑返回的交互手勢,但畢竟是隱藏的,而且對于部分頁面的左右滑動,只能對tab導航起到作用,基于目前的趨勢,手機的屏幕越來越大,單手操作的靈活性就成了難點。
百度APP的大部分頁面則是把返回按鈕直接從左上角搬到了左下角,被較為激進的用戶稱為反人類的設計,其實并非如此。大屏幕尺寸已經是趨勢,屏幕大意味著內容可以更大限度地得到展示,將返回按鈕放在左下角能有效的解決的用戶單手操作大屏幕手機操作的難點,更易于操作,提升便捷性。更有效的防止用戶因操作困難而導致手機滑落(碎屏),增加安全系數。
003.「優酷」彈幕中毫不違和感的廣告推送
產品體驗:
在優酷觀看視頻打開彈幕后,每隔幾分鐘,系統會推送一條廣告穿插在彈幕的內容中,點擊可進入對應的頁面。
設計思考:
在互聯網產品中,花樣廣告的出場方式屢見不鮮,比如在看視頻、看書之前/過程中,總是被突入起來的的廣告打斷,用戶雖然很煩但別無選擇,畢竟沒有一款真正的既免費又免廣告還很牛B的產品無償提供給用戶使用,即便用戶覺得自己沒有認真看過這些廣告,但是只要它們在用戶面前完成了播放,哪怕只是聽到了,那就完成了品牌意識 的輸出這個過程,可能會無形中就知道了這個品牌的存在和定位,在未來的某個場景中,用戶會默許和遵從這個品牌的輸出方式,乃至消費。廣告作為企業盈利的一種方式,不可避免,只會在盡可能減少用戶反感或抗拒的情況下自然出現。
優酷APP用了一種較為新奇的方式植入廣告,基于很多用戶在看視頻時都有開彈幕的習慣,直接將廣告穿插在了彈幕區域,每間隔幾分鐘就會推送一條,跟隨彈幕一起流動,毫無違和感。雖然廣告植入會引起用戶的反感,但以彈幕的方式出現,并未占用額外空間及打擾用戶觀看視頻,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對用戶的打擾及觀看視頻的沉浸體驗,增加了用戶對廣告的接受程度,如果對某個廣告感興趣,點擊后面的入口即可直接跳轉對應的內容頁面。
004.「QQ」發送圖片-便捷的交互路徑
產品體驗:
在QQ聊天對話框,點擊工具欄的圖片入口調出相冊,按住想要發送的圖片并往上拖動,松手即可發送。
設計思考:
我們下載到手機的APP,大部分在首次打開時都會彈出一系列的系統權限,比如相冊、相機、位置、網絡...等,社交類型的更是不必多說,基于應用本身的性質,相冊、相機及通訊錄類型的權限都是必備開啟狀態,以便于在使用過程中的圖片、視頻交流。
QQ開啟相冊權限后在用戶體驗上更是舉一反三,用戶在聊天過程中如果有使用圖片的需求,點擊后,系統會將手機最近保存的50張圖片,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以完整縮略圖的方式直接顯示在聊天界面的工具欄下方,用戶只需按住想要選擇的圖片并往上拖動,松手即可發送,非常方便,免去了常規的觸發跳轉頁面調取相冊的多步驟操作,且有效降低聊天過程中因頁面跳轉帶來的沉浸式的視覺思路阻斷,優化了操作路徑,提升產品的易用性。
005.「美團」減少一步操作、提升一級體驗
產品體驗:
在美團訂單列表頁面,單擊其中一個訂單從右側向最左側滑動,即可出現彈出提示,點擊刪除完成操作。
設計思考:
刪除操作,我們一點也陌生,大部分出現在列表類型的頁面。早期智能設備的刪除入口基本都是通過右上角編輯或單個內容區域明顯的刪除圖標入口以完成對應的刪除需求。后來,也不乏一些應用為了節省頁面空間,去掉了明面上的刪除入口,通過長按交互操作來完成刪除流程,但時至今日,并不廣為人知。
美團APP的訂單列表,只需將單個內容從右滑至最左側,從自動出現的彈窗中完成刪除操作。其實這種交互方式在目前看來并不新鮮,基本普及了,但關注細節的用戶會發現,大部分APP內容的刪除,都是在左滑之后調出刪除入口,需點擊之后才彈出確認框,繼而完成刪除。美團APP則是在用戶有明確刪除需求的情況,從右至左大區域滑動并自動觸發刪除入口,省去點擊觸發彈窗的操作步驟,正所謂移動界面、體驗至上,減少一步操作,就能提升一級體驗。
(除了需要對用戶的刪除操作做出挽留、有營銷的多功能隱藏入口外,如無明確需求,建議省略左滑后需要再次點擊觸發彈窗的這一步操作)
006.「京東」搜索框-觸發用戶轉化動機的占位符
產品體驗:
京東搜索框的占位符,會根據用戶曾經搜索或查看過的商品關鍵詞進行提示,每2秒鐘切換一次,以便提醒用戶再次查找之前可能想購買的的商品。
設計思考:
占位符就是在輸入框中占住一個固定的位置,然后用戶可以根據文案描述或提示語來明確每個表單輸入框應當填什么內容,并且能夠促進表單輸入完成和提高轉化率所存在的一個元素。最為常見的就是“請輸入xxx”一段提示性質的文案,但如果把占位符的作用僅限于此,那就太浪費資源了。
京東APP搜索框的占位符開啟了自動搜索建議機制,不僅展示了平臺主推、熱門等部分商品的關鍵詞,還通過動態預測用戶查詢方向,曾經搜索或瀏覽過的商品關鍵詞會替代占位符給予用戶提示。比如用戶搜索或購買過狗糧,后續進入APP,系統就以占位符的方式推薦跟小狗相關的商品,比如狗窩、驅蟲藥、罐頭等,雖然不能直接進行搜索,但足以喚醒無目標用戶的購物記憶,幫助用戶明確購物需求,以便用于迅速作出決策、執行操作,起到提升下單轉化的推動作用。
007.「騰訊視頻」付費片-試看6分鐘的激進小心思
產品體驗:
觀看騰訊視頻付費影片,可免費試看6分鐘,時間到了會自動暫停并彈出付費渠道彈窗,付費/放棄觀看二選一。
設計思考:
廣告和影片付費對視頻類型的應用來說,是兩個非常重要的盈利渠道。平臺除了日常的維護費用外,且不說影片的質量怎么樣,單是購買版權就是很大一筆費用,所以收費也是合情合理,用戶通常可以通過購買單片或開通平臺VIP觀看付費影片。使用過騰訊視頻的用戶都知道,付費影片可以免費試看6分鐘,那么為什么不是直接放在付費區域,只對付費用戶開放呢?
騰訊視頻的試看其實相當于打開用戶的潘多拉魔盒,大部分影片6分鐘基本已初入劇情,能吊足胃口,激發用戶看下去的興趣,如果用戶不喜歡,也有自己選擇的權利。通過一小段的試看把付費片的部分價值明確告知用戶,用細節不斷觸達用戶心智,達到吸引用戶、引導用戶轉化目的。另外,很多用戶都傾向于回報別人的好意,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通過免費時間段的觀看,礙于面子心理,也有可能觸發用戶的付費動機(這個不難理解,比如我們路過某個熟人的水果攤,每次都會叫我們去嘗一下,久而久之,即使沒有購買需求,礙于面子,多少也會買一點),從而形成轉化,為平臺帶來收益。
008.「高德地圖」模擬現實事物運行規律的微交互
產品體驗:
高德地圖規劃路線后,選擇出行方式時,用模擬現實事務的微動效圖標+文案提示對應的出行方式,直觀且趣味的表現方式更有代入感。
設計思考: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這樣的問題“高德地圖與百度地圖到底哪個好用”,準確的說是各有千秋,高德地圖用戶略多于百度地圖,若論起用戶使用體驗,兩家的應用一點都不含糊。在導航軟件作為用戶出行必備軟件之一的今天,不僅僅是認路,更是用戶在外吃、喝、玩、樂的一款綜合體,其用戶體驗一直都是企業研究的重點。
使用高德地圖選擇出行時,出行方式圖標以模擬現實事物的運行規律, 利用現有認知,幫助用戶輕松掌握界面的使用方式,縮短對出行方式的理解時間, 的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同時圖標動效的展現方式,能增加趣味性、以及用戶對于界面功能直接操縱的感知,降低操作難度,用情感化方式的表現,提升用戶粘性。
009.「網易云音樂」定制您的專屬首頁
產品體驗:
在網易云音樂首頁,將頁面向上滑至底部,進入自定義排序功能,即可定制用戶自己喜歡的專屬首頁樣式以及功能模塊的先后順序。
設計思考:
很多設計團隊都深知用戶體驗至上的道理,但一個應用界面的交互及展現樣式不管以何種方式呈現,都不可能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只能在不斷追求細節的基礎上來滿足更多用戶。首頁自定義在一些部分較為個性化的APP上已經不足為奇了,即根據用戶自身的需求,去修改系統、官方提供的頁面內容及先后順序。不過在眾多APP的首頁自定義功能的認知里,都是對頁面的原有功能進行增減及自定義排序。
在網易云音樂APP版本的首頁底部也增加了自定義排序功能入口,不同于其他APP頁面自定義的是除了能對現有功能進行增減及排序外,還特別定制了三種不同設計樣式的呈現以供用戶選擇,相當于用戶隨時都可以對首頁進行改版。不用的用戶都有不同的視覺瀏覽及操作喜好,比如大卡片、九宮格、操作熱區的范圍等,網易云音樂通過提供不同的首頁樣式可以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提供更愉快的使用體驗,增強用戶的信任感,即多滿足一個用戶就可能多留住一群用戶,降低了用戶流失概率。
010.「夸克瀏覽器」關鍵詞-提前預知用戶的需求
產品體驗:
使用夸克瀏覽器搜索相關內容時,系統會自動檢索關鍵詞,并將關鍵詞對應的常見內容結果以卡片樣式展示給用戶,隨著關鍵詞的變化,匹配的內容也隨之改變。
設計思考:
說到瀏覽器的作用,想必大家腦海里的第一印象就是搜索,將自己不明白的東西通過搜索引擎從互聯網大數據中自動匹配出海量的相關數據鏈接,提供的信息量非常龐大,包含各色各樣的新聞、問答、文章,可以說一應俱全,涵蓋一切,其各種瀏覽器的搜索操作方式大同小異,基本都是通過輸入關鍵詞,然后點擊搜索出結果。
夸克瀏覽器在用戶搜索的操作(點擊搜索之前)過程中,增加了一個細節,即“行為預判”,通過用戶輸入的關鍵詞,提前預知用戶可能想要查找的內容,以簡介的方式呈現,給用戶提供一個快捷通道,加深用戶對此關鍵詞條的認知,快速判斷出是否滿足自己的需求。系統所匹配的卡片式內容簡介是通過數據庫長時間的數據分析,提取其中較為共性、常見的內容來反映用戶可能出現的興趣與需求,并合理挖掘使用,通過引導便于用戶快速識別并點擊,縮短輸入時間,還能解決用戶對關鍵詞組織不清晰、邏輯不清的用戶給與指導,提升產品的易用性。
011.「快手」剛剛看過-貼心的用戶提醒
產品體驗:
從快手“精選”欄目進入用戶主頁,在作品列表將所瀏覽過的視頻上標記剛剛看過,避免重復點擊觀看。
設計思考:
身處移動互聯網浪潮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如今的短視頻把用戶的卷入和參與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高度壓力下的年輕用戶群。學累了,就想刷個小視頻放松下,真以為然后就能集中精力再去學習?其實都是在扯淡,總覺得接下來的某個視頻會有種奇異的魔力,一刷就停不下來,就好比在無邊無際的海洋中,越喝越渴,別說自身難以碎片化學習,就連老人和小孩都帶進來了。抖音和快手作為目前短視頻的代表,都有著龐大的用戶群,在用戶需求基本都能滿足的條件下,其戰略方向準確的基礎上,誰的用戶體驗最好,誰就是最后的贏家。
快手APP雖然被后來者抖音趕超,但在用戶體驗上從未含糊過。細心的用戶可能會發現,在用戶主頁的作品列表中,剛剛看過的短視頻做作了提醒標記,告知用戶少走冤路,避開已看過的短視頻,可以避免用戶因重復點擊觀看而浪費時間,且在非WiFi環境下,還能節約用戶的數據流量,這個提示算是很貼心了。
012.「騰訊視頻」VIP欄目-免費營銷策略轉化用戶
產品體驗:
騰訊視頻VIP欄目中的電視劇,基本都可以免費看前面的幾集,然后根據劇情的發展程度,從免費變成付費,未完結的電視劇還可以通過二次付費進行超前點播。
設計思考:
免費的東西人人都喜歡,古今中外大都如此,免費策略營銷也因此有強大的生命力。但互聯網應用如若完全免費,不具商業性,可能連基本的日常生活都難以維持。大家都知道,會員付費是影視類應用盈利的一大來源,但用戶對付費造成自己財產損失有種天然的抗拒,通常電視劇都提供幾集免費觀看,然后才硬性要求開通VIP。
視頻類應用大都如此,這里以騰訊視頻為例。不難發現,付費區不同的電視劇,其免費觀看的集數不同,這并不是隨意設定,而是根據劇情的發展程度,在某個“高潮”即將迭起的那一集開始收費,通過免費階段的觀看,對用戶產生一定的吸引,勾起想要看下去的欲望,從而出現付費動機以促成用戶開通VIP。這其中還有一部分互惠原則存在,即給用戶免費一部分之后,降低用戶付費的心理負擔,提高對費用的接受程度,來而不往非禮也。針對未完結的電視劇,如果熱度較高,在用戶的觀看欲望高漲之際抓住機會點,通過二次付費提供超前點播,用戶也隨之接受。不管是強制VIP還是二次付費點播,其都需要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予以合理的出現,才有利于的轉化用戶。
013.「支付寶」城市天氣-不僅僅是天氣預報
產品體驗:
支付寶首頁左上角城市下方提供了天氣狀況,進入切換地區頁面,會展示當前城市最近幾天的天氣情況。
設計思考:
隨著支付功能的普及,幾乎也成了每天都會打開的引用,它集合了我們的衣食住行,以前出門不能忘了帶錢包,而現在只需要一部手機就能搞定一切。雖然功能眾多,但對大部分用戶來說,最主要還是歸結于支付功能,除了部分線上支付外,就是線下支付了,顧名思義,線下即涉及用戶的出行。
支付寶首頁城市下方的天氣預報,為用戶提供了貼心的提醒,便于有出行需求的用戶根據天氣狀況的程度決定是否必須出行或準備出行的必備物品。同時支付寶集合人們的生活服務,即使用戶放棄出行,部分事情也可以通過支付寶線上解決,比如外賣、購物等。
014.「躺平」趣味化的下拉刷新樣式
產品體驗:
躺平APP在頁面下拉刷新時,會出現一個倒掛俯沖的“小人兒”動效結合情感化設計,趣味且引人注目。
設計思考:
下拉刷新是APP不可缺少的功能,十分常見,主要從品牌、功能、驚喜、運營、反饋五個維度結合情感化設計。在頁面下拉刷新的時候,整個頁面也會跟著下移,待頁面數據加載完成,頁面會恢復到初始狀態,在這中間就存在一個時間差,一個好的下拉刷新樣式,能讓用戶通過時間差享受到趣味化的視覺體驗及減少等待過程中的焦慮感。
躺平APP下拉刷新使用了品牌IP插圖,從外觀視覺上是給用戶打造品牌印象,倒掛俯沖的“小人兒”動效結合情感化設計,趣味化的用戶體驗,能在產品特性上帶給用戶驚喜,勾起回憶,通過視覺跟用戶進行情感互動。
015.「滴滴打車」添加途經點-解決位置不統一的情況
產品體驗:
使用滴滴出行叫車,用戶在行程前輸入目的地時,點擊右側“+”符號添加最多不超過三個途經點。司機將按照乘客預先設定多個“途經點”,把多個乘客送達預定位置,每個途經點的停留時間不超過3分鐘。
設計思考:
打車模式從之前的線下出租車轉戰到線上,誕生的了很多叫車平臺,其用的最多、知名度最高的當屬滴滴出行,線上叫車服務給我們的出行帶來的極大的便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幾個人一起叫車但下車點不同,等到需要時可能會跟司機發生不必要的糾紛或不愉快的出行。多個人的上車點不同,但終點一樣,也會被迫每人都要叫車,因此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錢成本。
滴滴出行APP的添加途經點功能,完美的解決的多個用戶出行的這種煩惱。途經點旨在滿足多人共同乘車、個人多點出行等場景下多目的地經停的需求,減少口頭溝通帶來的誤解與不便。途經點可以為乘客停車3分鐘,不用額外收費,如乘客需要在某個地點長時等待,則需與司機溝通達成一致即可,隨著此功能的上線,滴滴出行為用戶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打車體驗。
文章來源:站酷 作者:大漠飛鷹CYSJ
藍藍設計( 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什么是設計?如何定義設計?
設計概論的系列文章是從新設計概論與應用的課程中分裂出來的,整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參考了100多本設計概論,藝術概論,設計史等書籍的知識,屬于非常專業知識。設計概論作為設計的最深層的知識,不應該只應用于考研與學術研究,我個人很希望把這些研究型知識作為應用型知識的參考。
如果問設計師設計是什么,可能大多數人都回答不上來。設計只注重表面形式與風格,就無法產出有深度的作品。每天都在看流行風格與設計趨勢,而不探究和挖掘設計的本質相關的知識,設計思維就會被形式所困,風格所限。
目錄
1. 第一個故事(電話機)
2. 第二個故事(瓦西里椅)
3. 設計的萌芽
4. 思維延伸(快速過稿)
5. 再延伸(自我思維)
6. 語言與語源
第一個故事
在理解設計的概念之前,我們先講兩個關于設計的小故事,第一個故事,在1876年3月,亞歷山大·貝爾申請了電話的專利,早期的電話是壁裝式的,是裝在墻壁的,上面的兩個鈴鐺起到來電提醒的作用,下面是聽筒和話筒;貝爾申請完專利后,同年他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條電話信息,1年以后創建了貝爾電話公司,從此改變了人們的通信方式。
過了61(1937年),美國藝術設計師亨利 · 德雷夫斯,為貝爾公司設計的以塑料為材料的電話機,如下圖所示,別看它表面很光滑像金屬,其實它的外殼是塑料材質;
塑料材質電話機 型號Model 302
金屬材質的電話機長這樣,觀察細節它有撥號盤是用黃銅做的,外殼就是金屬的;以塑料材質的電話機迅速代替了以金屬為材料的電話機,塑料的成本低,做工工藝要求更低,就這樣,塑料材質的電話機迅速風靡全球,影響至世界;
金屬材質電話機 貝爾電話MFG公司
那我們縱觀電話的發展來看,電話一直不斷的進行創新,如金屬材質變為塑料材質,座機變為手持電話,還有諾基亞經典手機3210和蘋果Iphone12智能手機的出現,都是在滿足人們的諸多需求;直到2007年喬布斯發布第一代Iphone手機后,現代智能電話不僅成為了人們必備的通信設施,也成為了人們娛樂和工作的智能工具。
史蒂夫·喬布斯
這里我們就要思考一下!
為什么要不斷進行電話改進?
進行的創新與創造?
第二個故事
我們坐過的或者見過的鋼管椅,如圖所示比較現代化的椅子,這種椅子就是用鋼管作為骨架的椅子,它的原型,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把鋼管椅,是由包豪斯設計師馬塞爾 · 布魯耶設計的,也就是他做的這個椅子。
馬塞爾·布魯耶與瓦西里椅
椅子尺寸是79×79×79厘米,最大高度42厘米;背靠與座面采用皮革、帆布材料,1925年生產,他的設計靈感來自阿德勒自行車的把手,這里有點抽象,我們找一個實際例子進行對比,大圖就是阿德勒自行車,自行車把手和椅子外形很像吧。為了紀念他的老師,抽象藝術大師瓦西里·康定斯基,就把這椅子命名為“瓦西里”椅。
現代鋼管椅的設計是瓦西里椅的延伸
講完故事我們需要思考一下。電話機由金屬材料改為塑料材料,改良的意義在于要滿足當下的需求進行的創新與制造;而瓦西里椅不管是以阿德勒為原型進行設計,還是現代椅子以它為原型進行設計,設計的特性都是在原有的思維基礎上進行創新與創造。電話機和椅子的創新都意味著“設計是思維形成的過程”,這也是設計本身的概念。
設計的萌芽
上面講的兩個故事因貼近我們的生活,所以理解起來沒什么難度。其實這里用“設計的萌芽”來解釋這個概念似乎更合理。
設計的萌芽是從舊石器時代開始的,當時人類對一些天然的石塊(瑪瑙和石英巖等)進行石器的打制(通過敲打的方法進行工具的制造),打制的方法有幾種,分別是錘擊法,碰砧法,砸擊法,間接打法,石器的制作是通過對各種石頭的敲打制成的。
舊石器時代特點 - 打制石器
而新石器時代的到來,人類利用骨頭、石頭和木頭等材料,通過磨制的方法來制作各種各樣的石器。后來通過改變材料的物理性質為嘗試,做出了手工藝美術代表——陶器。
新石器時代特點 - 磨制石器
新石器時代的器物注重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結合,滿足物質需求與審美需求的需要。作品有陶鷹鼎、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漩渦紋罐、弧邊三角紋彩陶盆等,石器時代也意味著設計活動的產生。
陶鷹鼎 -代仰韶文化 (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從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以及人類開始使用工具1和利用工具2進行藝術創造活動3 ,新的思維不斷發展和形成,就意味著設計是思維形成的過程。
注解12:磨制的石器、陶器、畜牧業、手工業和原始農業這些新時期石器的根本標志的出現,就足以說明人類開始更有效地使用工具和利用工具。
注解3 :設計活動是依存于最早的藝術活動中的,也可以直接說設計源于藝術;但藝術的起源一直都是斯芬克斯之謎;而我只能通過格羅塞的著作《藝術的起源》中尋找一些信息。
第三章 - 原始民族 開頭寫到“藝術的起源,就是文化起源的地方”;
第四章 - 藝術 章節中寫道“無論什么時代,無論什么民族,藝術都是一種社會的表現,假使我們拿它當作個人的現象,就立刻會不能了解它原來的性質個意義;是不可以理解,孤芳自賞的各類藝術形態均是社會現象的縮影呢,這個還挺值得探究的。
思維延伸
我們確定了設計是思維形成的過程后,根據“兩個故事”和“設計的萌芽”進行理性的推斷,就可以得出設計的定義。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人類一切創造性活動和造物活動都可以稱為設計;
從狹義角度去理解,設計就是構想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應以人為本,通過系統化的方法去滿足消費者的市場需求,進而產生功能價值與審美價值。
我們只理解設計的概念(設計是思維形成的過程)和設計的定義是遠遠不夠的,知識是拿來思考拿來使用的,所以這里就要利用“設計是思維形成的過程”這個核心概念,看它能引發什么新的思考,能得哪些相應的體現。
首先要考慮的是 “為什么不能快速過稿” 的問題,設計師是設計思維,客戶是戰略思維,設計思維考慮的是設計的審美與功能的問題,戰略思維考慮的是成本控制,轉化率,市場滲透,品牌統一化等等一系列問題;設計師與客戶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思維不同就會產生摩擦與碰撞,造成意見和觀念不一致的結果。所以人們的思維模式與認知影響了設計,影響了設計的形成。
當設計思維與戰略思維不同頻,不同步的情況下,就會產生矛盾與分歧,互相不理解,互相不配合,甚至各自強行給對方灌輸自己的思維模式與認知,最后完全由客戶來指導設計師做設計,進而破壞了設計的意義與作用。
相反,讓兩種思維同頻,設計師理解客戶,客戶理解設計師,出來的稿子就能更準確,更能符合實際的客戶需求與市場需求,最終就可以實現快速過稿。怎么讓思維同頻,快速的建立起互相理解的過程呢,這里是有方法的。
客戶理解設計師的方法是,設計師通過闡述自身的設計理念來讓客戶更有代入性的去理解你的設計目的。設計師理解客戶的方法,是通過較為客觀的研究與分析,來更深入的理解客戶的需求。這就需要掌握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從中進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對癥下藥設計出適合客戶并滿足需求的設計。
一手資料有兩個維度的考量,分別是調研方法研究和圖文影像資料的研究,調研方法研究里面包含幾種研究方法,分別是對人,事,物,環境的觀察、直接溝通、客觀分析、角色互換、采訪(電話/微信/郵件)、問卷調查、小組討論、民族調查研究(社會性),內容比較多就不講了..
調研方法研究(研究方法)
客觀分析采訪(電話/微信/郵件)
問卷調查
小組討論
民族調查研究(社會性)
圖文影像資料研究(資料收集)
自媒體 / 小視頻
宣傳片
圖片資料
現場拍攝
文檔資料
錄音
音頻資料
草圖和繪畫
H5小程序
再延伸
如果說設計是思維形成的過程,那我們設計師的自我思維就直接影響了設計的形成。如我是一個固步自封的設計師,自我思維是封閉的,那又怎么能做出包羅萬象的設計形式呢!
自身知識儲備不足,又怎么能設計出有層次,有高度的作品呢!正如克萊夫·斯特普爾斯·路易斯(C.S路易斯)說過:你的所見所聞決定于你所站的位置以及你是一個怎樣的人。自我思維越完善,知識儲備越豐富,看待設計的角度就會變得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會更多。
思維知識可以擴展延伸出“自我思維”“自我控制”“自我認識”“思維態度”“興趣點與好奇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認識”等!
思維知識延伸(基于設計的概念)
自我思維 - 心理學家日莫曼(B.JZimmerman)提出了著名的關于自我思維和自我監控結構;
自我控制 - 自我檢查和分析 / 主動糾正偏差 / 及時反饋信息
自我認識 - 自我觀察 / 自我圖式 / 自我概念 / 自我評價
思維態度 - 心理結構三大因素(認知因素 / 情感因素 / 意向因素),態度的特性(社會性 / 針對性 / 協調性 / 穩定性 / 潛在性),態度的功能(對社會性的判斷 / 忍耐力 / 工作效率),態度的形成(欲望 / 知識 / 個體經驗),態度的改變(順從階段 / 同化階段 / 內化階段)..
興趣點與好奇心- 通過尋找興趣點與激發好奇心的方式來調動我們的主觀能動性 / 內驅力與外驅力
內驅力 - 缺少興趣的誘因,就會造成工作不飽的自身問題。對所做的工作沒興趣就不會覺得滿足,對設計知識缺少探索心理,不會喚醒你自身的緊張狀態,是缺乏內部驅動力的表現。
外驅力 - 缺少好奇心的誘因,就會造成工作不飽和的環境問題。每天你都在重復同樣的工作,做著類似的視覺效果,處理類似的業務需求,長時間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會把你對設計和其他知識的好奇心給磨滅掉,是缺乏外部驅動力的表現。
語源與語言
從語言的角度去理解設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語言中找到最早描述藝術與設計的概念,就能更好的去理解設計,并能通過更客觀的角度去理解設計的概念與定義。
在希臘語言體系中,希臘語Tekhné(τ?χνη)是“藝術”的意思,這個詞也有“技術”和“技藝”的意思。
古希臘人理解的“藝術”涵蓋范圍比較廣,其中包括音樂,繪畫,雕塑,手工業,農業,醫藥,烹飪等。在古希臘人眼里,藝術(審美性)與技術(功能性)是不同的且又不能獨立和分離的活動。
其余內容就是課程的知識了!
語源的源頭
英語體系中對Design的定義
Design的名詞釋義
Deisgn的動詞釋義
Design的語義
考研知識梳理
..
文章來源:站酷 作者:羅耀_系列
藍藍設計( 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魔幻的2020年已經過去了,我們終于迎來了新的一年。站在2021年的開頭,本文作者對2020年進行了總結,盤點了2020年的8個趨勢熱點、預測了2021年的3個洞察以及為什么新經濟公司要做長期主義者,希望讀后對你有所啟發。
充滿期待的2021年已拉開序幕,我決定為2020這一年中值得思考和回味的事情做個總結。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說:如果你不覺得去年的你是個蠢貨的話,說明你進步慢了。
2020年的紅人新經濟領域,究竟經歷了哪些有價值的改變和進化?在我的記憶碎片中,瞬間涌現了下面8個趨勢熱點:
再將上述8個碎片關聯起來,清晰呈現了3個行業洞察:
收集碎片,遵循規律,知行合一,我們漸漸踩準了時代趨勢。沒有預約,時代的機遇也不用刻意安排。
約翰·列儂有一句話:“所有的事到最后都會是好事。如果還不是,那就是還沒到最后?!笔返俜颉滩妓棺鳛榧s翰·列儂的狂熱粉絲,在執掌蘋果公司的那些年里,將“長期主義”一以貫之。
什么叫長期主義?“長期主義”的英文叫Long-termism,在我的理解中,就是不賺“短期的錢”,不接受“無戰略的盈利”,產品被視作“價值觀和信仰的載體”。
8個趨勢熱點,3個行業洞察,和長期主義信仰,作為我這里復盤2020的基本脈絡。如果還沒有把復盤、反思當作習慣,也許你的工作還沒正式開始。行動時尊重未來的自己,復盤時尊重過去的自己。
有人用一句話回顧2020年:“我們無數次凝視深淵,也無數次被深淵凝視?!蔽覀兒卧脒^,某些時間買個口罩那么難,回一趟家那么難,電影院開個門那么難,奧運會開個幕那么難……
哪怕挑戰多多,2020年的新經濟熱點和亮點仍是層出不窮。
2020年是一個重要時間窗口,95后、00后的年輕世代,即“后浪”們,正在形成新的流量中心。
你在抖音、B站、快手上看到的,盡是一些諸如“爺青回”、“有內味了”、“AWSL”、“真香”這類新詞,類似李子柒、朱一旦、華農兄弟這些網絡紅人,不斷創造很多新的、有趣的東西掀起了“后浪”們的熱情。
“后浪”們眼中的有趣,是隨心、隨喜的。
比如,華農兄弟在院子里宰殺動物,一只公雞無意中路過,進入了視頻畫面,觀眾們一看,像是來送終的,于是“送終雞”的彈幕流行起來(跟韓國演員宋仲基的名字發音一樣),成為華農兄弟走紅的一個標配。
農村生活的平淡無奇,可以在“后浪”粉絲的篩選、反饋之下,成為一個一個傳播力甚廣的紅人標簽。
任何可以調侃的素材,刺激笑點的瞬間,在“后浪”們眼里,都可以作為話題,作為一種小眾愛好,凝聚粉絲,積聚流量。他們時刻想知道,這世界上還有哪些未知的生活方式。
流量向哪里遷移,商業也隨之發生變革:流量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誕生了亞馬遜、淘寶和京東商城;流量從PC端轉移到移動端,由于移動端可以隨時在線、隨處定位,誕生了美團、餓了么和滴滴;流量從四面八方向紅人、意見領袖身上轉移,天下秀、B站、完美日記逐漸成為焦點。
2020年,很多一線紅人逐漸“明星化”,部分一線紅人“帶貨”流量遠超過一線明星,有淘寶主播、有脫口秀紅人主播活躍于熱播綜藝,受關注度都不輸影視明星。
很多影視明星在疫情之前就遭遇“失業潮”了,他們不斷尋求新的出路,比如主動進入直播電商領域,商業效果反而不敵那些一線紅人,于是出現了“明星失業、紅人補位”的聲音。
影視明星是否真的被草根紅人打敗?這不是重點。明星主動進入電商直播間給消費品牌“帶貨”,已經不是新聞了。
明星帶貨和紅人帶貨的消費邏輯大不相同:紅人帶貨就是物美價廉,高性價比,鄰家女孩真誠推薦;明星帶貨則撬動了粉絲們的“養成心態”,粉絲要支持偶像(愛豆)成長。
直播帶貨的最大商業阻力,大概就是“人紅貨不紅”了。很多影視明星的粉絲量特別大,也積極嘗試直播帶貨,但翻車的情況不少。影視明星往往太過表現自己,搶走了觀眾本該對產品(品牌)的注意力。
這就像演員和推銷員的區別,一個推銷員可以成為很棒的演員,可是演員不一定能成為很棒的推銷員。因為推銷員要同時做到讓人鼓掌叫好,讓人愿意掏錢買單。演員就不擅長做后一點,這就是隔行如隔山。
重點是讓產品成為關注焦點,而不是賣東西的人本身成為關注焦點。很多重要的內容細節,建議參考我之前的文章《為什么你的直播帶貨賠錢了》。
在2020年天貓“雙11”成交過億的品牌里,有16個是入駐天貓不到3年,其中大部分是新國貨品牌;同時,諸如大白兔奶糖、回力運動鞋、謝馥春、百雀羚、馬應龍這等祖母級品牌,也正在經歷一輪復蘇。
按照《彭博商業周刊》的觀點這背后的最大推手就是95后、00后新世代消費者,因為從2019年開始,95后和00后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費群體,這個趨勢會一直持續到2030年。
95后、00后是中國“正?!币淮拈_始,他們沒有物質匱乏的記憶,也不缺機遇,所以,不用顧慮這顧慮那,而折疊自己、迎合別人,屈就周圍環境。他們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好自己。
95后、00后是“去中心化”的一代,他們眼中已經沒有大眾品牌、國民偶像了,他們接受信息的來源主要是社交網絡、紅人社群,他們買東西、看東西,幾乎都會給自己打標簽,將自己與蕓蕓眾生區別開。
“后浪”們對品牌認同度普遍降低,不是品牌變得不重要了,而是品牌觸達“后浪”消費者的路徑不同以往了。
現今,在年輕消費者的購物“決策鏈”中,從興趣激發(即“種草”),到研究比價,到下單購買,最后到分享裂變,處于中心位置的,是社交APP和社交紅人。絕大多數的“后浪”消費者在進入銷售渠道前已經做好了購買決定,在美妝和3C數碼品類,這種趨勢尤其明顯。
過去,品牌公司那種廣告轟炸+明星代言的常規做法,依然可以奏效,但是效費比已經大大不如從前了。
在這個變化中,娛樂圈也大受沖擊,已經不可能再打造類似“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那樣的全民偶像。相反,紅人主播、紅人博主、紅人UP主們更加契合“后浪”們的胃口。
“宅經濟”是2020年一個熱詞,新聞媒體談了很多?!昂罄恕眰兊墓聵分髁x持續升級,宅起來,線上解決一切問題。
“后浪”們普遍有一種“孤樂主義”心態,與其在人群中委曲求全,寧愿選擇自己宅起來。阿里研究院的數據顯示,95后、00后人群當中,一個人看電影的比例高達54%,一個人叫外賣比例達到了33%……
所以,阿里電商系統開始推一人食、一人租、一人旅行、一人火鍋以及迷你小家電、自助唱吧等等。這是一種“單人的樂活模式”,更是一種新的商業布局。
這個商業生態包括遠程辦公(阿里釘釘、騰訊文檔、華為云WeLink)、網購電商(京東、淘寶天貓、拼多多)、社交社區(微信、陌陌、西五街、小紅書),資訊服務(頭條、百度、騰訊新聞)、外賣生活(美團、餓了么、58同城)、娛樂視頻(抖音、快手、優酷)、網絡游戲(騰訊游戲、網易游戲)、在線教育(學而思、新東方、簡書)、金融理財(螞蟻金服、東方財富)等等……
這個商業生態更是包括眾多頭部、腰部和精致的納米紅人,以及背后的7億粉絲群體,構成了線上最具人氣的商業流量中心。當城市越來越大、新經濟生態越來越成熟、人際交往越來越虛擬的時候,“孤獨的城市動物”正在催化各種商業創新。
2020年,紅人導購已經成為零售行業的重要武器。紅人導購最關注的,是社區團購,就是圍繞一個線下社區,以近距離社交為起點,來發起團購。
每一個導購員就是一個帶貨紅人,早上在社群里推“超劃算的爆款產品”用于鞏固鐵粉,晚上發布打折信息,定時發問候紅包(現金+菜品折扣)用于培養用戶習慣。
一位叫香帥的金融課紅人教師,講過一位“皮皮媽媽”,特別能干,她與附近幾個小區的團長合作,沒有依靠任何平臺,利用微信群建立了近千人規模的“團購合作社”——他們幾個團長,本身有超市采購、機場免稅店、糧油食品企業的工作背景,有很多供應鏈資源,可以與廠商直接對接。
他們每周組織團購5次左右,商品品類覆蓋蔬菜、水果、肉蛋奶,甚至是羽絨服、化妝品、品包包。
傳統零售的接觸用戶過程,是漏斗型的一級一級篩選用戶,先要廣泛搜羅用戶,然后從眾多用戶里進行精準定位,找到并影響目標用戶,從目標用戶里篩選潛在用戶,再找到普通用戶,最終獲得忠誠用戶。
社群零售的接觸用戶過程,是寶塔型的一級一級影響用戶,要先去找到忠誠用戶,通過忠誠用戶去找到并影響普通用戶,通過普通用戶再去影響潛在用戶,最終向廣泛的目標用戶擴大影響。
傳統零售是“越篩選越小眾”,社群賣場是“越影響越大眾”。
過去,很多創業者總是講“工匠精神”,要精工細料、要死磕細節。但這是要成本的,產品貴到了一定程度,你的市場很難走出北上廣深,商業的可復制性也沒有了。比如,30元一杯的星巴克是無法下沉到小縣城、小鄉鎮的。
如果你有打江山的那個霹靂手段,將效率做到感人,將價格壓到骨頭,從一線都市到六線縣城鄉鎮,你都有辦法搞定,讓現存的、潛在的對手都怕你,那就算你厲害。
看看中國地圖,查查政府官方網站,可以清楚看到未來消費市場新的增長引擎,主要來自于國內2856個“縣”、41658個“鄉鎮”、662238個“村”,他們沒有高房價或高租金的困擾,可支配收入并不低。
甚至有人直言,藏在縣城的萬億生意,尚未被充分發掘?,F在的下沉市場越來越好,一個賣大雞排的本土品牌,門店數量已經超過麥當勞,一個做刨冰起家的本土品牌,門店數量也超過了星巴克。
我看,突破下沉市場的核心方法論就一句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拉客賣貨。這個巨人就是當今中國強大的數字商圈生態。
有人認為,騰訊、阿里巴巴、天下秀、滴滴、美團都在做一件事,就是“線上商圈基礎設施建設”,它們在各自的領域里“鋪路”和“修橋”,而且這個“線上商圈”是沒有城鄉界限的。
現今1美金的平均快遞成本就可以通運全國,品牌也可隨時隨地觸達8億網購用戶。超過100萬的紅人,透過IMS天下秀平臺直線對接萬千消費品牌,紅人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且大受歡迎的新興職業。
現今,想要開創一個新消費品牌,包括產品的研發設計、制造、物流、營銷等環節,都會出現專業化的服務商。你只需要專注洞察、連接及服務好用戶,將用戶或者消費者變成粉絲,集中精力做品牌就好了。
哪怕你身處遙遠的深山、疆域的邊緣、城市的角落,只要你懂需求、會表達、能溝通,就可以打造個人IP,直連消費品牌,除了紅人主播可以帶貨,可能一篇好文章、一張好圖片甚至一曲好音樂,都可以賦能品牌,都可以帶貨。
很多農村小哥、小鎮青年、偏遠地區的民宿業者,靠短視頻帶貨賺錢,或是打農家樂廣告招徠游客,已經非常普遍了。
2020年9月,《人物》雜志刊登了一篇熱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近幾年來外賣平臺通過算法系統壓縮送餐時間,建立了一套“超時罰款”規則,使得騎手的工作難度越來越大,甚至越來越危險。送餐小哥活在了算法里,壓力很大,網絡紅人可能也不輕松,紅人要怎么當,算法來告訴你。
2020年,幾乎所有互聯網平臺都拋棄了按照純時間線排布內容的算法,改用打亂時間線的智能算法推薦(最保守的微信公眾號也邁出了這一步)。
比如:B站首頁默認就是推薦模塊,哪怕用戶訂閱列表里的所有紅人全停止更新了,也不影響消費者(粉絲)獲取源源不斷的感興趣內容。
比如:抖音的分發機制也變得更加務實,紅人創作的內容投喂給算法,算法再分發給用戶,用戶不會在乎哪個紅人創作的,用戶只在乎自己的口味。
創業者們一定要知道,內容消費,就是當我們刷抖音、微博、微信看到內容的時候,這些消費是目前為止互聯網里面最大的消費,而這些內容的源頭是紅人博主、主播、UP主。最終靠什么發掘其中的商業價值?
答案是:算法。
Google的商業算法,很好理解,就是用戶在搜索引擎里搜過內衣,好的,網頁打開之時,就會看到很多內衣的消費選擇。
Facebook的商業算法,就是另外一種套路,用戶可能曾在社交平臺上對一個汽車產品點贊,但他的個人頁面上,可能會出現完全沒什么關系的度假村內容,因為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知道你是誰,就必然需要什么。
紅人新經濟時代的算法策略,將紅人和場景當作“廣告位+新貨架”。你看到的那些紅人,本質上是一個個算法。 你透過直播互動的數據沉淀,清楚知道用戶(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在一種生活方式的背景下,用戶想要什么,就很清楚了。
紅人為什么會變成算法?
在一個時間段內,哪一個產品最好賣?哪一個定價最好賣?哪一些臺詞最好賣?哪一些包裝最好賣?同時,如何應對直播用戶的問答?怎樣的問題需要怎樣的臺詞、演示細節進行匹配?如何持續改良行為模式,提高直播效率?……
這些都是靠背后動態沉淀的大量數據,進行矯正、優化的。如何駕馭這些數據,靠的就是一套好的算法?!耙痪€紅人們”的一言一行、一個眼神,都是基于直播間人氣、銷售轉化等等數據指標,進行算法矯正的。所以,“一線紅人們”就是一個一個人格化的算法。
Google、Facebook以及紅人新經濟時代的商業算法,決定了用戶最終會看到什么內容。
Google的推薦系統,基于用戶搜索行為,包括搜索的歷史記錄等等;Facebook獲取的,是用戶的社交信息,像是居住地、性別、職業,還有用戶在平臺上的點贊、留言;紅人直播模式獲取的,是基于紅人、粉絲互動呈現的生活方式數據。
需要更多深度觀察,請參閱我之前的文章《算法時代,偉大的公司如何癡迷于客戶》。
2020年的消費市場,典型特征就是“看人下單”,每一個內容賬號的背后,每一個紅人主播、博主、UP主的背后,都是一個細分消費市場。
“后浪”消費群體主要透過社交分享,實現了基于人與人之間信任關系的購買。淘寶的直播帶貨,快手的達人賣土特產,小紅書的大V種草,西五街的新品測評,以及拼多多的熟人推薦,都是看人下單(而非看品牌下單)的邏輯。
CEO們(甚至很多政府官員)紛紛走上一線,親自進直播間賣貨,不一定是要拿到多少銷售額,更重要是,贏得需求洞察上的話語權、產業鏈上的主導權、公司命運的主宰權。
需求洞察方面,近年快速崛起的喜茶、完美日記,幾乎都是CEO直接主管內容團隊,每天都在網上跟消費者接觸,沉淀了更多源于用戶的意見,這就有了在需求洞察上的話語權。
尤其是那些年輕創業者,因為預算有限,會選擇低成本、紅人化的品牌推廣,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紅人(意見領袖),把流量導向產品銷售,經過多次轉發、傳播,這些紅人CEO不僅給企業省下巨大的廣告開支,也讓年輕消費者覺著他們和自己貼得更近了。
這個商業效果,是不能用帶貨金額來計算的。產業鏈話語權方面,很多紅人主播直接繞過了品牌,讓廠家直接供貨,李子柒、薇婭是這樣。也有一些紅人主播甚至直接繞過廠家,自己做供應鏈。
多年以前,比爾·蓋茨曾經表示:“要么電子商務,要么無商可務?!笨墒?,現在已經不是B2C了,而是直接繞過商家,從供應商那里買東西,甚至自己做供應鏈。紅人直播帶貨給電商運營效率,帶來了革命性的升級。
組織動員方面,CEO親自直播賣貨,也是要贏得公司命運的主宰權。這給人一個清楚信號,“老板都直播帶貨了,這么拼,你為何不積極跟上?”這不僅是一種廣告效果,更是一種“全員營銷”的動員能量。
總體看來,CEO主動直播帶貨,主動參與內容創作、與粉絲(消費者)對話,這種迅速收集消費需求、匯攏資金、按需生產、分發商品的模式,效率遠高于傳統電商。
可以預期,未來紅人直播帶貨將會成為新消費品牌的新常態,而CEO直播帶貨也將成為給公司“立人設”的一種靈活方式。需要更多內容細節,請參閱我之前的文章《董明珠直播帶貨20萬,其實是賺到了“2個億”》。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紐斯林·福爾哈德說過:“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收集到足夠數量的碎片,并努力積累到這些碎片之間的關聯性?!?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直言:“經驗是華為最大的浪費。”不要輕易放過一段經歷和經驗,如果能夠從每一段經歷和經驗中沉淀一點未來可能用得上的思考,積累下來就是大智慧。
2020年的趨勢熱點當中,可以呈現三大洞察:
去年疫情期間,物流受阻,電商平臺的效率發揮不出來,“社區團購(紅人導購)”進來補位;孩子上學的節奏受影響,紅人教師(和助理們)可以P2P(一對一)進行輔導;公司難以集體辦公了,小團隊一個個可以自行組織工作任務,即“去中心的自組織”……
紅人新經濟領域的“去中心化”,十幾年來是一以貫之的。
十幾年前的紅人,主要是傳統媒體(營造出格事件)催化走紅的;后來,有了博客、視頻網站,你要走紅還得靠平臺的編輯優先推薦;有了社交媒體,諸如Papi醬、雪梨等人,靠生活調性走紅;現今,大量紅人主播承接了短視頻和直播興起的勢能,比如李子柒、手工耿、李雪琴,主要靠優質內容走紅。
紅人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呈現方式,除了紅人、意見領袖之外,某個物品、某個品牌、某個地方、某樣美食、某一首歌,甚至某個虛擬形象都可以成為紅人主體,進而與粉絲建立起穩定關系,促進了消費變現。
什么叫“去中心化”?
我舉兩個例子:過去,村里就你家有一部固定電話,好的,你家很快成了村里與外界聯系的中心節點;現在,人人有一部智能手機,人人都成了信息節點,那個連接效率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那么,最有價值的就是那個掌握大家聯系方式的人。
你上視頻網站下載電影,你要下載的那個電影,并不是存在視頻網站的服務器(中心平臺)上,而是存在無數人的電腦上。
視頻網站只是維護了一張列表,上面記錄著:誰的電腦上有哪部電影,當你的電腦要下載一部電影時,會自動查一下這張列表。那么,最有價值的就是那個掌握大家資源列表的人。
去年,我們公司被“百萬紅人”送上A股主板市場。天下秀不是中心化的商業強權,而是掌握了紅人資源列表,進行“去中心化的商業賦能”。
據克勞銳《2020年中國紅人發展年報》顯示:綜合了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淘寶直播數據發現,2020年粉絲量大于1萬的紅人數量已經達到了900萬+,而這些紅人日均產出內容數量達到了3750萬+。
為什么品牌需要我們?
因為品牌需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場景,連接正確的紅人,以正確的傳播方式(文字、圖片、視頻)出場。
為什么紅人需要我們?
因為紅人也需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場景,連接正確的品牌,釋放商業價值。這么多的“正確”搭配在一起,就需要有大數據和算法進行精準匹配,而我們就提供了這樣一種能力。
過去的品牌公司會有一個基本考量:營銷推廣、品牌運營是兩個維度的,(營銷)追求銷售效果or(品牌)追求企業調性?預算該怎么投,怎么平衡這個比例?長期以來,是非常傷腦筋的。
2020年則是實現品效合一的關鍵一年,其中的重要變量就是紅人。紅人就是把“粉絲”還原成“消費者”的那個物種,品牌則千方百計找到最合適的紅人幫忙。
為什么紅人商業(紅人廣告+直播電商)可以促使品效合一的加速到來?背后有兩個核心邏輯:
1)效果革命
紅人增進了交易效率的空前提高,過去,從產品到消費者,要經過多層渠道商、經銷商,到零售店,最后被消費者看見,決定會不會買,這是一個很長的決策鏈條。
過去的交易方式,付款需要輸入密碼,網銀需要用 U 盾來支付,現在這些步驟都省略了,刷個臉就行了,甚至可以免密支付。
現在,從產品到消費者,只需要一個直播間,只經過一層物流。除了消費鏈條大幅縮短,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連通效率大大提高了。
如今所有的直播帶貨,從帶寬、運算、支付、成交,到最后的朋友圈發文炫耀,一個人從決策到購買的鏈路縮短到3分鐘之內——這是中國互聯網歷史上完全沒有過的。
2)品牌革命
紅人作為現今最重要的內容生產者,是廣告位+新貨架的完美合體。本質上,一切的表達都是文案,一切的產出都是創意,一切的產品和品牌都是內容,一切的內容都是廣告。
近幾年來,消費品牌紛紛借助紅人流量,給自身品牌進行“人格化”賦能,要使消費者不僅僅將品牌當作一個僵化的標簽,而是一個可交流、有溫度的人格IP。
商業的本質就是消費者的注意力在哪里,產品就在哪里。聰明的品牌越來越清楚,能支持自己走得更遠的其實是粉絲,而不是哪個標簽或者LOGO。
2020年,是紅人職業化、職業紅人化的重要一年。
無論你是什么學歷、什么出身、什么背景、你喜歡什么、擅長什么,你都可以把自己擺在網絡平臺上,被所有人看見。比如有很多五星級酒店大廚,因為有一門烹飪的手藝,通過短視頻教會更多人做家常菜。
也有很多優秀的老師,把黑板搬到了網上,做更廣泛的知識普及;還有醫生、化妝師、心理學家、裝修工人等等,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專業經驗,獲得很多人的喜愛。
紅人的“準入門檻”確實不高,只要你有手機,注冊一個賬號,就可以開始發視頻,開直播。但還有一個事實是,步入社會之后,我們說一個行業,一份工作的“門檻”高低,不僅體現在“準入門檻”,更在于職業化。
什么是職業化?不是在工作技能上有多高超,而是你學會把自己的生活人格和職業人格分開。在合適的地方,合適的時候,扮演合適的角色。
任何人把自身的優勢發揮到,都可能成為焦點。但是,能不能長久在里面待下去,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背后仍需要有專業化的技術(數據、算法)引導。前面講過,算法可以教你怎么做好紅人?
算法之外,更重要是你要用自己的本心與這個世界碰撞。
你隨意的一個感受瞬間,分享一首曲子,或者發一條微博、朋友圈、小紅書、抖音,都在向身邊的人傳達著你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能被人忽略,可能被人厭煩,也許,也許,你也會被人喜歡,被人關注,被人模仿。只要你是認真的,世界上總有一直喜歡你的人。
那些一直喜歡你的人,就是你的價值觀同盟,你也可以成為他們的品味代言人,這也是紅人的核心本質。人人都有機會成為紅人,無疑你也可以,流量和效果不用花錢買,你的口碑和影響力會自然擴散,成為你的私域流量。
給自己的觀點找到知音,讓自己的(內容)產品遇見懂你的人,這是“紅人”職業化+“職業”紅人化的內在本質。
所有的美好都是與你環環相扣的,只是需要時間。
復盤2020,進擊2021,但是我們不會忘記,把時間和信念投入到能夠長期產生價值的事情上,我們始終是長期主義者。
我的理解當中,長期主義不是一個策略選擇,不是你想要什么,不是你賭現在收獲or未來收獲,而是一種繞不過去的必然堅持。
我說唯有長期主義者,才能踩準風口,可能有點反直覺。
你看2020年的直播電商引爆行情,從紅人到明星、企業家、店主店員,無人不直播,無商家不轉型邁入直播電商,大家都要搶這個風口,但真正賺錢的是極少數人。
你以為紅人主播、直播電商是“風口上的豬”,但被風吹起來的,一定是長期主義者。這個領域人家已經深耕十幾年了,以前默默無聞,現在終于成功了,你說風口來了,可是,風口就是人家做出來的。
紅人,是消費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最連接者。
但是要實現這個連接,并不容易。你要匹配紅人與品牌,就要有最完整的紅人資源清單;你要精準找到人、貨、場的優化組合,就要對紅人價值合理評估;你還要有專業的紅人孵化機制,以及針對不同需求建立傳播矩陣、策略組合,這都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
我們去年獲得了不錯的發展成就,你覺得這是站在了風口上,但是背后十幾年的長期準備,很少有人看見。
很多看起來像是風口的東西快速到來,那些沒有準備的人,或者沒有考慮好的人,或者盲目去應戰的人,他一定會嘗到非常多的失敗。因為任何行業機會都是螺旋進化的,一邊發展,一邊洗牌。
真正的長期主義者專注做一件大事,而這件大事一定是一直默默取得進展,這個過程是反人性、磨心智的。
“股神”巴菲特總是把自己的投資策略(長期投資、價值投資)開誠布公,貝索斯有一次忍不住問:“你的策略這么簡單,為什么大家不照抄你呢?”
巴菲特的回答耐人尋味:“因為沒有人愿意慢慢變富?!比诵园?,顯然更喜歡見效快的努力。
長期主義者多年專注一個細分領域,不敢越雷池一步。
日本人建筑做得好,日本水泥有100多種。法國人面包做得好,法國面粉有100多種。你離開專業,就所知有限了,不能總聽人講故事,那些講故事的人大多是業余的,他們的故事也只是科普水平。
有人問我,我公司為何不簽約、捧紅一些自己的紅人?我說:“我公司沒有紅人,也不去簽約和捧紅某一個紅人。但我有紅人大數據平臺,做了亞洲范圍內的自媒體排行榜,甚至教紅人怎么成長。
這是我們作為大數據公司、平臺公司所應該做的事情”,長期專注,其實是最磨練心智的。
堅守是最不容易的,做好一個企業需要10-20年時間。如果你想做到,可能需要30-40年時間。一個堪稱偉大的企業,必須要有50年以上的歷練。
在我關注的領域里,基本十年能有一個結果都算比較快了。
最后,我想再重復一遍:“很多關鍵時刻,會有一些運氣,比如當下的直播電商熱潮,但都不會影響大局。你要保持長期的集中心力建立護城河,也就是那些改不了、奪不走、丟不掉的東西。
真正的長期主義者,不管潮起潮落,人來人往,這些長期不變的東西,就是你公司的基本盤?!?
藍藍設計( www.syprn.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藍藍設計的小編 http://www.sypr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