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開發者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評估 GenAI 模型。首先,你需要搜索模型庫——也稱為“模型花園”、“模型庫”或“模型中心”。出于市場營銷/SEO 的原因,這通常需要用戶注銷登錄,主要目的是向用戶展示你的平臺兼容的所有模型,并鼓勵他們登錄后再進行更深入的模型測試。我們的模型庫位于builds.modular.com。
最瘋狂的部分來了。以前,AI 只是在內容方面提供幫助,比如提供一些文字和一些布局建議。現在,它構建了整個用戶體驗,包括結構、按鈕、哪些內容先顯示、哪些內容會消失——所有的一切。像 Galileo AI 或 Uizard 這樣的 AI 工具可以在幾分鐘內創建完整的界面模型,真正的原型。你只需要給出一個簡短的提示。
即使是像 Booking.com 這樣的大型公司,也使用 AI 來設計和運行數千個 UI 測試,無需人工干預。這并非為了節省時間,而是為了更智能的用戶體驗。更快的決策,更優的結果。
從您熟悉的工具入手。使用 Plerdy SEO Analyzer 檢查 AI 如何影響內容結構。在 Plerdy Analyze Websites 中試用熱圖,看看哪些方法有效。多考慮用戶行為,少考慮固定的網格。
AI優先的思維模式意味著:你的設計會生存、學習并適應。這才是真正的用戶體驗。
結論
如果你仍然認為人工智能只是一種趨勢,那你就錯過了全局。人工智能并非要扼殺用戶體驗設計,而是要大力推動它的發展。它就像渦輪增壓模式一樣。你,設計師,仍然是規則的制定者。但現在,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你打破那些枯燥乏味的規則。像 Plerdy、Uizard甚至Figma AI 這樣的工具,它們并非取代技能,而是加速了創造奇跡。所以,不要抗拒,要利用它。在用戶點擊離開之前,提升你的用戶體驗。
在 UX Matters 的文章《超越炒作:以人為本的 AI 走向現實》中,設計加速器 Punchcut 的聯合創始人 Ken Olewiler 對當前的 AI 格局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警告稱不應在缺乏實際用戶價值的情況下倉促采用生成式 AI。盡管許多組織正在進行試驗,但他指出,很少有組織能夠從概念驗證階段邁向可衡量的投資回報率——他將這一差距歸因于炒作驅動的決策和缺乏以人為本的框架。
避免試圖在客戶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都全面集成人工智能自動化。要更有選擇性,在人工智能能夠帶來最大價值的地方進行集成。提供能夠實現協作式用戶控制的人工智能功能,為用戶保留有意義的自主權。——Punchcut 聯合創始人 Ken Olewiler
在2025 年 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上,環境 AI 的轉型以 Project Astra 的形式展現。該項目的多模態助手被嵌入到配備攝像頭和音頻輸入的智能手機中。Google 的 AI 助手將實時感知環境、識別物體并解讀口語。它代表著我們邁向情境感知、具身化 AI 的未來:這些系統無需等待提示,而是主動觀察、解讀并提供幫助,并嵌入到我們現有的空間和工具中。
值得注意的是,谷歌宣布Gemini 將直接集成到 Chrome 瀏覽器中,這意味著谷歌正在將 AI 從一項獨立的功能轉變為一個無處不在的層。從這個意義上講,瀏覽器曾經只是網站的被動容器,如今卻成為了一個主動的協作者:讀取上下文、建議操作并跨領域解釋任務。AI 助手無需等待用戶打開——它就在那里,感知用戶的實時上下文并隨時準備參與。
谷歌的立場越來越明確:擁有跨域 AI 層。這不是一個小眾的邊緣案例,而是一個主流的競爭態勢,因為 Chrome 不僅僅是一個瀏覽器。它是全球用戶的默認界面,控制著超過 60% 的瀏覽器市場。它的優勢——“護城河”——不僅在于模型性能,還在于跨標簽、應用和會話的上下文連續性。瀏覽器向對話式發展的這種演變,為在自己的平臺內構建 AI 助手的產品和用戶體驗團隊提出了一系列緊迫的問題。如果 Gemini 已經存在于 Chrome 中,那么特定領域的助手還會扮演什么角色?用戶會更喜歡針對單個品牌或任務量身定制的網站嵌入式 AI 代理嗎?或者,主流的網絡模式是否會為Gemini 而構建——確保兼容性、清晰度和信任度,而 AI 已經在瀏覽器級別與用戶并肩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