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簡述
AI 不再只是設計中的未來附加組件,它正成為現代團隊工作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探討了如何將 AI 引入結構化設計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協作、系統和代碼質量至關重要。從快速跟蹤線框和原型,到引導用戶選擇 Lovable 和 Figma Make 等工具,本文清晰地展現了 AI 在當今真正增值的地方,以及如何為未來構建流暢性。
AI 設計已不再是新鮮事物——它正迅速成為現代設計師工作方式的關鍵組成部分。在本文中,我將探討當今的工具如何提供真正的價值,它們如何融入現有的工作流程,以及如何開始構建 AI 增強型實踐。
重點不僅僅在于單獨的工作流程或華麗的演示——而在于如何將人工智能巧妙地引入結構化環境,特別是在更廣泛的組織中已經存在協作、設計系統和開發流程的情況下。
言歸正傳:目前最明顯的優勢在于原型設計和布局生成。得益于全新的 AI 工具,設計成果不再需要從零開始構建。您可以在幾分鐘內生成可用的布局,從而加速“暢想”階段,并使團隊能夠快速探索、溝通和完善創意。
雖然手繪草圖和灰度線框圖仍然有其用武之地,尤其是在頭腦風暴或高度定制的概念設計中,但如今的人工智能工具能夠提供可點擊、可測試的輸出,讓它們感覺就像數字產品的真實原型一樣。我經常用我的草圖來引導新的人工智能線程來實現目標。這些輸出高度可定制,并支持快速迭代,使其成為早期探索、反饋和團隊協作的寶貴工具。
話雖如此,對于需要托管平臺的企業來說,當今 AI 工具的輸出本身還無法直接投入生產。它們為進一步的改進和開發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仍需要具備可訪問性并與業務系統保持一致。我將在本文中逐一闡述這些問題,并提出一些從當今 AI 設計技術中獲取價值的方法,以及我們對不久的將來的期望。
隨著越來越多的 AI 設計工具進入市場,評估它們的差異至關重要,這不僅體現在輸出結果上,還體現在它們如何與實際工作流程集成。下面的比較重點介紹了這些工具在不同團隊(從個人設計師到規?;a品組織)中的可用性。
今年早些時候,我和我的團隊測試了幾款新興的AI設計工具——UX Pilot、Vercel v0和Lovable——以了解它們在結構化設計環境中的實用價值。我們發現這些工具出奇地容易上手,界面直觀,設計師可以在幾小時內上手。然而,我們的測試也揭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以及一個關鍵的行業差距。
59% 的開發者使用 AI 完成代碼生成等核心開發任務,而只有 31% 的設計師在素材生成等核心設計工作中使用 AI。AI 的代碼生成能力也很可能正在發揮作用——68% 的開發者表示他們使用提示來生成代碼,82% 的開發者表示他們對最終結果感到滿意。簡而言之,開發者越來越普遍地發現 AI 在日常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設計師仍在努力確定這些工具如何以及是否最適合他們的工作流程。
— Figma(4 月)2025 年 AI 報告:來自設計師和開發人員的觀點。
然后 Figma 改變了一切。
2025 年 5 月,Figma 推出了Make,這項原生 AI 功能可以繞過我們之前發現的集成障礙。與我們之前測試的第三方工具不同,Figma 的方法直接利用現有模式和團隊工作流程。Make 可以在您現有的 Figma 環境中將提示轉換為功能原型。
這種轉變驗證了我們的測試結果:最成功的人工智能應用不是來自最復雜的獨立工具,而是來自在現有設計操作中有效的解決方案。
對于設計師來說,自然而然的選擇似乎是繼續使用由 Anthropic 提供支持的 Figma。我之所以喜歡 Anthropic,是因為它的商業敏銳度使其成為一種創意資源——它能夠在關鍵時刻創造價值:早期創意的生成,快速地通過布局表達,用于概念驗證/問題解決。
在我的工作流程中,我發現它可以成為一種非常順暢的加速器——只需在平臺上使用,易于學習。雖然這項技術還很新,我還沒有完善我的提示技巧,但早期測試對我來說非常有希望。我認為設計師們的采用率可能會持續下去,而 Figma 可能是扭轉設計師不再使用 AI 工具這一趨勢的關鍵。
對于評估這些工具的企業團隊來說,區分獨立功能和運營集成至關重要。雖然 UX Pilot 和 v0 等早期工具對于特定用例仍然有價值,但圍繞設計系統進行的平臺整合表明,架構成熟度(而非工具復雜度)將決定 AI 應用的成功。
盡管 AI 設計工具優勢顯著,但要與實際產品工作流程保持一致,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對于在結構化設計系統、標記化庫或受管控的組件集內運作的團隊而言,AI 輸出可能需要重建或重構,才能在生產環境中進行擴展。
常見問題可能包括:
雖然 Figma 的 AI 功能等平臺原生工具通過在現有設計系統內工作減少了一些集成摩擦,但細化、可訪問性和生產準備的基本挑戰仍然存在。
此外,要獲得最佳結果,需要開發有效的提示技能,并使其可重復使用——本質上是學習每個人工智能工具響應最佳的“語言”。
底線: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初步布局,但精細化、合理的結構和緊密的整合仍然需要人類的專業知識。即使整合路徑有所改進,設計判斷和系統性思維仍然不可替代。
與其指望 AI 工具能夠提供完美、可立即投入生產的成果(尤其是在企業級),不如將其視為動力的加速器——能夠開啟思考、布局和協作的早期階段。無論是通過第三方集成還是平臺原生功能,其核心價值始終如一。
當前的局限性并不會使人工智能失效——除非我們重新定義它目前最有價值的地方。如果在現有的設計實踐中運用得當,它的價值將會成倍增長。
在結構化系統和沖刺周期內工作的設計團隊可以在不中斷核心流程的情況下開始集成 AI。一個切實可行的切入點是先在早期交付成果(例如線框圖、布局基礎或初始原型)上進行低風險試點。
通過這種方式,AI 并非取代設計師,而是增強了他們的能力。通過加速基礎結構的創建,AI 可以騰出時間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更少的設計周期意味著更少的流失,從而轉化為更完善的測試和更具彈性的產品。關鍵在于結合傳統工作流程來評估結果,并利用這些洞察來指導更智能、更廣泛的應用。
提示 AI 布局工具并不意味著要寫出一句完美的句子——而是一個迭代的設計對話。你可以從廣泛的內容入手,然后通過一系列提示逐步完善布局,就像指導初級設計師一樣。
你可能會說:
→“創建一個包含首頁和產品卡的營銷主頁。”
→“使首頁全寬。”
→“添加客戶評價部分。”
→“嘗試側邊欄布局。”
人工智能在創意自由或輕松、有序的指導下表現最佳。過多的詳細、一體化的指令會使結果混亂。相反,應該將請求分解成更小、可操作的步驟,直到達到預期結果。
現在許多工具都支持多模式輸入,擴展了您可以輸入到 AI 的內容:
平臺優勢:像 Figma Make 這樣的平臺原生工具操作方式不同——它們可以直接從 Figma 文件中讀取你現有的視覺樣式和模式。這意味著提示功能更多地是在既定的視覺環境中完善設計決策,而不是從零開始。
無論您使用的是獨立工具還是平臺原生功能,提示仍然是一項核心設計能力。與任何技能一樣,它隨著實踐而提升——并且它已經塑造了我們與這些新工具協作的方式。將提示融入到團隊的工作流程中,將有助于他們提升技能,迎接下一波 AI 輔助設計技術浪潮。
如果您正在嘗試使用 AI 工具,以下是幫助您構建評估的實用標準:
2025 年,形勢的變化速度遠超我們許多人的預期,一些預測已經成為現實。與其試圖預測確切的時間線,不如看看實際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這些事情對當今決策團隊可能意味著什么。
我們看到 AI 工具與設計工作流程連接的方式多種多樣,每種方式都有其優缺點:
Figma 的 Make 原生支持其平臺生態系統。像 Figma 的 MCP 服務器這樣的基于協議的連接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方法——你的編碼工具可以通過標準化接口與你的設計文件進行交互。
團隊最終可能會混合使用多種方法,而不是只選擇一種方法。問題在于哪種方法更適合您的特定限制和工作流程需求。
如果您正在評估AI設計工具,那么技術能力可能不如它們與您現有運營的契合度更重要。我的感覺是,擁有組織化設計基礎的團隊可能更具優勢,但最實用的方法仍然是從小處著手,并建立組織流暢性,正如我在本文前面所建議的那樣。
AI 設計工具強大到足以改變我們如今的工作方式。無需等待完美的工具或完美的工作流程。從小處著手,經常測試,并在實驗中鞏固基礎?,F在構建 AI 流暢性的團隊將做好準備,不僅在工具迎頭趕上時,而且在行業變革之時。
形勢已然發生改變。問題不在于人工智能是否會改變設計工作,而在于你將如何更好地引領這種變革?,F在就開始構建,你將有機會定義未來。